0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23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兼收并蓄 百炼成“刚”
——— 评杨刚的书法艺术

  欧阳文章

  杨刚是我省中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他从事书法研究、创作已三十余年。这些年来,他始终痴迷在黑白线条构建的艺术世界里,以澄怀之心,立足传统,兼收并蓄,不断进取。同时,他的书法创作又紧跟时代的审美情趣,推陈出新,成就自我风格。他诸体兼擅,于篆、隶、草、行、楷、魏碑无不涉猎,而于隶书用力最勤,其隶书渐成稚拙而不乏老辣、厚重而不失灵动、温润而不缺野逸之风格。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使其根深蒂固,博大精深。每一位书法创作者都无法回避继承传统这一问题,于是,“入古”便成为书家们的“必修课”。杨刚当然也不例外,上溯秦汉,中涉晋唐,下及明清,他都广为吸纳,刻苦研习。特别是,杨刚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自身公务非常繁忙,多年来,他几乎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浸淫于书法创作和研究。他很勤奋,也极富激情,常常于晨间、午休和夜深人静之时,清茶相伴,挥汗如雨,云烟扫落,进入万籁俱静的创作境界。

  杨刚“守一体,取百家”,于《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诸碑无不浸染,特别近年来,他对《好大王碑》偏爱有加。《好大王碑》是隶书的扛鼎之作,体势宽博,笔画圆劲,气度恢弘,杨刚为之深深吸引,常常究诘之,摩挲之,临习之,得其浑穆古朴、雅拙简约的形体范式,更得其恢宏、廓大的内在气度。

  可以说,在“入古”方面,杨刚苦心孤诣,刻苦磨炼。多年来的努力让其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人书法的经典范式。反映在其隶书创作上,如著名书法家胡紫桂所言:“其隶书创作法度严谨,着力表现线条的沉着与痛快,以爽利、朴茂而斑驳的线条极力再现高古之风。”

  在书法创作中,“入古”更多是为了把握传统碑帖之精要,谙其道,会其神。但真正的书法家,当然不会仅仅停留在“入古”这一层面,“入古”是为练其笔力,得其法度,真正要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还得“离古”。“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一直以来,杨刚坚持临而后创,合而能离,以经年学养形成自身特质和风格。

  “离古”,便是得其精神,嬗变突破,自成面目。除了主攻隶书外,他更兼修行、草、楷、篆等诸体,裁而化之,以成就自家面貌。他经常走出湘西,利用每年难得的公休假走朋访友,和当代书法名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他收藏当代名家字画的爱好,更让他对当代书法艺术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其书法创作打开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同时,除了书法创作外,杨刚还通过对书法理论、古典诗词、民族文化的学习,以及对金石、篆刻、瓷艺、篆刻、收藏研究等的广泛涉猎,来累积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些“选修课”使其书法出入古今,塑造出书法创作的自家面目和特质。

  比如,在杨刚的隶书创作中,他就非常注重吸纳其他书体的特征。他主张,“隶书融篆隶之象,则高古浑穆;隶书融行草之韵,则灵动奇逸。”故而其隶书既可见篆隶的高古质邃和敦厚朴茂,又不失行草等书体的翻复使转与逸趣天成。同时,作为湘西汉子的杨刚,性情豪爽,湘西人野性狂飙的血性充融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让其作品洋溢着潇洒烂漫、野逸天真的气质。

  近些年来,杨刚对书法创作秉承一种“玩索而有得”的“玩家”心态,非常难能可贵。究其本质,这种“玩家”心态更是一种创作的境界,是“入古”后,能够得鱼忘筌,从容创作,自由表达个性的一种“超然”的创作状态。

  总之,杨刚正是在“古人”与“自我”之间探求平衡与和谐的艺术之道,他兼收并蓄,容纳百川,千锤百炼,终得“刚”成。

  诚然,“入古”与“离古”,传统与创新,这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诚如东坡所言,“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特别在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艺术家,更需从更高层面来书写灵性,张扬个性,为翰墨而咏,为时代而歌,不断攀登高峰,练就纯度更高的“精钢”———这将是杨刚继续前行的方向。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xxn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时事·广告
在黑白线条世界里寻找精神家园
兼收并蓄 百炼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