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建州60周年巡礼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0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精准扶贫在龙山

  文/ 欧阳文章   张 军   陈 涛    图/龙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前言:2016年以来,龙山县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要求,把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精准脱贫“十一项工程”为载体,突出抓好项目实施、驻村扶贫和结对帮扶三大重点工作。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省验收认定,2016年全县减贫7130户27086人,摘帽35个贫困村,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果显著。近日,我们深入一线,走访了龙山县多个乡镇、村寨,记录发生在这些普通老百姓和扶贫干部身上的小故事,来见证该县精准扶贫的大变化。

  扶平台:

  让比耳脐橙“飞”起来

  阳春三月,酉水河岸草长莺飞,尽显湘西秀美。

  位于酉水边上的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大片脐橙园绿叶簇拥,生机勃勃。

  进村,村民余海一家正在新修房子。今年30岁的余海是比耳村新一代“橙农”。

  大山深处的比耳村,地少,土质差,且背阳,日照不充分,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村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县扶贫办的帮助引导下,比耳村大面积种植脐橙,渴望借此脱贫致富。

  比耳村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越,生产的脐橙品质自然上好。然而,“酒香还怕巷子深”,因山深路远、信息闭塞,如何将脐橙卖出去,始终是村民们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多年来,村里生产的脐橙都由外面的中间商上门低价采购,四分之三的利润被中间商赚走。”该县扶贫办主任向德和介绍。

  为打通老百信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2014年以来,州、县扶贫办对比耳村启动实施了电商扶贫项目,使其成为“湘西为村”电商扶贫试点村。

  2015年10月,比耳村与腾讯公司合作,启动了“湘西为村”电商平台项目建设,并组建了比耳村“湘西为村”电商扶贫团队。

  2016年2月比耳村公众号销售平台正式上线,比耳村开始运用比耳村的公众号平台,网上销售本村脐橙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

  “互联网+农特产业”的新模式,很快让比耳村的脐橙“飞”了起来。

  首战告捷,2016年底,“湘西为村”在比耳村启动第一年,全村20%的脐橙便实现了网络销售,网络销售收入达到1600多万元。

  “去年,我家线上卖了1.8万斤,线下卖了2.7万多斤。”余海算了一笔账,线上一斤6.8元,线下一斤2元,除去包装、物流成本,线上销售一斤脐橙多赚4元。

  如今,比耳村一帮和余海年纪相仿的新一代“橙农”依靠“互联网+”的力量,翻开了比耳村脐橙产业的新篇章。

  “更重要的是,销售渠道多样化后,我们在线下销售的过程中和中间商谈价的底气更足了,不会再像父辈那样被动挨打了。”余海曾见证过父辈们辛辛苦苦种的脐橙被中间商狠狠杀价的辛酸事,不无感慨地说。

  向德和介绍,比耳村脐橙网络销售份额将逐年提高,村民收益将越多,全村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85人脱贫在望。

  扶产业:

  郭大妹农家乐“火”了

  3月6日,来到被誉为“土家第一寨”的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春日暖阳,寨子里,土家风雨桥、摆手堂、冲天楼等著名景点,游人如织。

  刚到中午饭点,景区内的“郭大妹农家乐”便开始热闹起来。

  “郭大妹农家乐”是一座小庭院,木房子,二楼栏杆上,一排金黄的玉米棒子整齐排列,极富农家气息。

  “每天都有客人来这里吃饭,多的时候一天四五桌。”郭大妹头发花白,一边得意地介绍自家的农家乐,一边弓着身子埋头洗碗。

  2008年,随着惹巴拉旅游升温,穷则思变的郭大妹在全村办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就以自己的名字“郭大妹”命名,就做自家的腊肉、土鸡、蔬菜等土家美食。

  “开始不太好,最近几年,随着惹巴拉知名度的提高,游客越来越多,生意当然就好起来了。”郭大妹的儿子唐师傅一直在广东打工,如今,农家乐红火起来,母亲也上了岁数,他便果断回家。在夫妻俩的共同打理下,农家乐重新装修,用餐环境大为改善,特别在去年,农家乐还建起了专用的大厨房,地方大了,也更卫生了,接待的游客自然更多了,一年下来,一家收入可达10万余元。

  郭大妹一家尝到了旅游发展的甜头,在她家的带动下,目前,惹巴拉的农家乐发展到10来家。

  “今后,老百姓不仅可以开农家乐,还可以卖土家织锦、手工鞋垫这些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样样都可以赚到钱。”该镇镇长田鹏介绍,惹巴拉景区正规划建设影视基地、中国土家织锦博物馆等18项工程,总投资21.2亿元。力争将惹巴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国家5A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以上,成功探索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典范。

  田鹏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实现精准脱贫,龙山县还积极探索扶贫小额信贷分贷统还的新模式。选定惹巴拉旅游公司和里耶古城旅游公司,由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立据贷款,委托这两家国有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统一使用、统一还本付息。两家公司计划贷款12000万元,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苗儿滩镇、里耶镇项目周边的3700户、10000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扶渠道:

  苗市蔬菜产业迎“春天”

  3月11日,龙山县苗儿滩镇苗市社区(原补洲村)的蔬菜基地,春意盎然。菜地里,几畦马铃薯正长得郁郁葱葱,带着近视眼镜、文质彬彬的周鹏飞博士正在检查蔬菜大棚里的蔬菜育苗情况。

  周鹏飞博士是湘潭大学驻苗市社区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学文科的他,如今来到田间地头,和农业专家们一起研究种菜的学问。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安排湘潭大学对口扶持龙山县苗儿滩镇苗市社区。

  初来乍到的周鹏飞来到苗市社区后,发现这里交通不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少,产业基本空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周鹏飞开始琢磨起来,这里山好、地好、空气好,老百姓为什么不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

  多方调研后,周鹏飞和扶贫工作队得出结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种菜也好,种果子也好,都难卖出去。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销售渠道。

  “渠道不通,一潭死水。渠道一通,活水长流。”周鹏飞说。

  2015年12月3日,湘潭大学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处长冯银庚与龙山县苗儿滩镇苗市社区签署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框架协议及供销合作备忘录,正式宣告湘大精准对口扶贫项目启动。

  合作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今后,社区蔬菜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可以直销湘潭大学后勤处,进入学校食堂。

  渠道打通,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除,发展产业的激情很快被“点燃”。目前,在湘潭大学扶贫工作队和龙山县的大力支持下,社区蔬菜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流转土地300余亩,正在开展200亩蔬菜大棚建设。投产后,预计可年产蔬菜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利润100万元。同时,可解决社区100名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务工收入160万元,实现土地流转收益16万元,将有力推动社区贫困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蔬菜基地为学校食堂提供了生态蔬菜,学生吃上了放心菜。有了规模化的蔬菜基地,食堂菜源稳定,减少了采购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脱贫问题,可谓多赢。”周鹏飞介绍,他对“大学+村级集体组织+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运作模式很有信心,扶贫工作队正谋划在龙山县八面山等地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基地,将销售平台延伸至湘潭大学周边高校市场,积极开发长株潭地区市场,让渠道的畅通惠及整个龙山县的精准扶贫。

  当前,我州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在关键时刻,把“骨头”啃下来,把“寨子”攻破,精准施策尤为关键。

  近日,我们走访了龙山县多个乡镇、村寨,当地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惹巴拉旅游开发,缺资金,该县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分贷统还”的新模式破解资金瓶颈;苗市社区,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缺的是销售渠道,扶贫工作队结合实际,通过“大学+村级集体组织+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运作模式,巧妙化解了百姓难题,实现多赢;比耳村,老百姓脐橙销售难、价格低,缺的是平台,当地政府通过“湘西为村”网络销售平台的引进,打通老百姓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实践表明,“缺”什么,“扶”什么,这就是“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关键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持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施策是决胜方略。精准施策要遵循科学思维,要强化问题导向,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了“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最终实现“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施策

  欧阳文章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xxn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建州60周年巡礼
   第04版:建州60周年巡礼
   第05版:每周论坛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读书文摘
   第08版:广告
精准扶贫在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