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4下一版  
2017年3月29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十八洞村学“绣花”

  本报记者 岳跃强

  3月28日,久雨初晴后的十八洞村,天空湛蓝,青草含香,桃花怒放,蜜蜂正忙。“精准扶贫”四个鲜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个村庄,如同绣在湘西大地上的一幅春景图。

  这天,州委党校2017年春季科干班师生来到此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路,学习“绣花”功夫来了。

  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工作队队员龙志银热情地引导着大家。新修的水泥路,宽阔的停车场,泛黄的篱笆墙,加上无线WIFI,加上农家乐,加上苗绣品,让人既找到了乡愁,又体味着巨变。

  一路唏嘘一路赞叹,我们走到了“巧媳妇”农家乐门前。

  “精准扶贫领袖挥手指航向,稳定致富百姓齐心奔小康。”这副对联,是施成富龙德成夫妇的骄傲,也是十八洞村人的心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就在他们家的坪场上座谈,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从那以后,施成富家成了全国的“明星”,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他们总是笑容满面。

  “巧媳妇”是他们家开的农家乐的名字。之所以取名“巧媳妇”,与他们的儿子施全友成功“脱单”有关。因为精准扶贫,十八洞村越来越好,施全友这个“单身汉”引来了孔铭英这个“巧媳妇”。于是,他家干脆将农家乐取名“巧媳妇”。孔铭英告诉我们,“巧媳妇”农家乐一年能纯赚五六万元。

  十八洞村深藏湘西,山高路远,人多地少,条件恶劣。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土豆玉米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村里这句俗语,真实反映了该村的贫困程度。前几年,全村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8个,施全友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有10个“光棍”们成功“脱单”。

  施成富家还有一个特色店,专卖苗绣。“花开富贵”、“丹凤朝阳”等绣品多的是,绣娘们工作一丝不苟,一针,一针,一针……她们绣得又快又好。

  花垣县的“苗绣”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在州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老支书石顺莲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第一年便签订100多万元的订单,赚取加工费20多万元,入社农户每人每月平均能领到工资1500多元。

  “如今的十八洞村,产业脱贫热火朝天,有搞电商的,有办农家乐的,有开出租车的,有绣花的,有种果树的……”龙志银告诉记者,“村里还创新思维,按照‘跳出十八洞村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新思路,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产业。”

  据村支书龚海华介绍,十八洞村不光产业红红火火,村里还建立了“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制度,从发展致富产业、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让村民互相评议、打分,根据评议结果,村里给每家每户贴上星级牌,得分最高的是五颗星。这种管理模式,激发了村民的活力。现在,大伙思想境界越来越高了,脱贫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了。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年纯收入8313 元。

  “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真正体现了‘绣花’精神,”州委党校老师、精准扶贫研究专家张永亮由衷赞叹,“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建设,十八洞村都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十八洞村学‘绣花’,精准扶贫人人夸。学得精细真功夫,个个争戴大红花。”学员李耀情到深处,竟然哼起了山歌。“绣花”二字,经久回响。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xxn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建州60周年巡礼
   第04版:时事·综合
   第05版:教体文卫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文化醉乡
   第08版:时事·广告
我州动员部署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抓实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和精准扶贫工作
我州大力推进
教育发展脱贫工程
我州5县市入选
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县
《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
本报20件作品
获全省市州报好新闻奖
凤凰农机打假
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十八洞村学“绣花”
龙山举行反恐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