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6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五天的历练 一生的财富
  到达亨章村。
  上车准备出发。
  行走在浦市的荷塘。
  到十八洞村参观。
  喝拦门酒。
  资深记者给“小记者”上课。
  小记者们学苗族“跳香”。
  大家一起学武术。
  展示竹编工艺。
  小记者们认真地写感想。
  细心的工作人员。
  写给一年后自己的信。

  湘西网记者   李孟河   胡林鑫   实习生   张 欣   高振铎

  8月10日至14日,湘西州第二届中小学生“爱我湘西 记住乡愁”主题征文大赛暨团结报社湘西网小记者夏令营活动,来到了古朴村寨亨章村、美丽苗寨十八洞、文化古镇浦市镇。5天4晚的夏令营生活体验,小记者们认识了新朋友、学习了新知识,吃了苦头、长了见识。跟5天前的自己相比,他们都变得坚强了许多。5天的经历,或许,会是他们未来一生的宝贵财富。

  

  第一站:保靖亨章村

  

  “我叫石雅琪,今年10岁,我来自吉首,现在在谷韵民族实验小学读书……”整理好内务,分配好房间,孩子们选出了各自的中队长,随后三支小队每个队员一一进行了自我介绍,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在这个环节初步认识。未来4天中,他们将探访古村寨保靖亨章、花垣十八洞、泸溪浦市,在旅程中慢慢结下深厚友谊。

  

  起床喽,我是勤劳的小蜜蜂

  8月11日,夏令营的第二天。

  5∶40,第一缕朝阳还没升起,孩子们就早早起床了。“你们怎么起的这么早呢?”老师问。“兴奋呗!”李俊宇小同学拿着毛巾蹦蹦跳跳的朝洗漱间走去。

  “在家时我一般都要七八点钟起来。”“我9点多才起呢,在这我都不用叫就自己起床了。”孩子们边叠被子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清晨的洗漱间内,孩子们都在洗脸,瘦小的欧阳斯琪拿着毛巾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我帮你洗吧。”小营员张真妍牵着她的手,把她拉到洗漱池旁,拿起毛巾主动帮她洗起了脸。“她不会洗,我帮她。”张真妍说。“你们谁是姐姐呀?”“她比我大,但我比她高,所以我要照顾她。”仅仅6岁半的她细心地帮7岁半的小姐姐擦起脸来。

  “平常在家洗衣服吗?”“在家衣服都是妈妈洗。”孩子们笑呵呵地说,好像一起洗衣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我觉得洗衣服手好痛,妈妈太辛苦了!”“我觉得洗衣服好好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还不忘把衣服晾干。

  看来,小记者夏令营不仅让他们学会了自主生活,还教会了他们互相帮助。

  

  乡村生活,开了眼界,长了知识

  上午的太阳很大,炽热的阳光照得人有些睁不开眼睛。小记者们吃完早餐后,便在教官的带领下,开始了今天的第一项活动:亲近土地,学习农耕知识。

  出了山寨顺路而下,首站小记者们了解到了与土家百姓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水碾。 

  身兼导游的村支书介绍到,水碾是由水流为动力的碾磨工具,村民们将收割好的稻谷之类的农作物放置其周围的沟槽中,无需人工操作便可将稻谷打磨成大米。磨碾过程中产生热量不但使得大米口感更好,还能使其保质期大大加长,可谓一举两得。

  面对如此新奇的“玩意儿”,小记者发问了:它比现代工具更厉害吗?支书笑着回答道:“那是当然啦!”大家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红旗随风飘扬,长长的队伍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小记者们来到了田间地头,去了解了他们在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各种蔬菜。

  南瓜、西红柿、野菜……五颜六色,应接不暇。小记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玩起了猜谜语,“这是姜。”“不对!”“这是梨。”“不对!”“这是白菜。”“不对!”支书呵呵笑道,为各位小记者解说起了各种时蔬的特点,在这期间小记者们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再也不怕不认识这些蔬菜啦!

  耕牛、黑猪、山羊,这些平常在田间地头才能见到的牲畜也与小记者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支书给小记者们介绍了这些动物的习性与作用———水牛的辛勤与耐劳,山羊的温顺与灵活,黑猪的“美味”! 

  憨态可掬的黑猪们显然受到了“陌生来客”们的惊吓,一只只直哼哼。一位小记者大着胆子与一只探出头的小黑猪打招呼,逗得小伙伴们开心大笑。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都有什么东西是竹子做的吗?”

  “笛子、背篓、吊脚楼……”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

  饭前,苗家阿公彭运吉教孩子们学习竹编工艺。阿公把竹条有顺序的编在一起,传过去,绕过来,不一会,一个竹筐的框架就有了大致模样。阿公说,制作这种竹筐要自己去山上砍竹子,修成大概50毫米的竹条,把中间的芯挖掉,只要一层竹皮,竹皮的柔韧性好,可以编成竹筐。他一边演示一边说,这种制作方法是祖上传承下来的,现在他一天能做两个。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好像都成了一个个小小“非遗传承人”。

  “毛古斯是土家族原始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分大摆手,小摆手,是土家族祭祀活动中的群体性舞蹈。”孩子们坐在青青的草地上,听村支书讲土家族文化。

  “那毛古斯是怎么表演的呢?”一个孩子问。

  “表演者要身穿草衣草鞋,头上扎三四条草辫,有说有跳的表演一个简单的故事。”村支书笑着说。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一个小男孩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毛古斯,我想看看究竟是怎么表演的,我也想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认识新朋友 “与留守儿童结伴”

  午休过后,小记者们精神倍足。让他们惊喜的是,今天来了几个新朋友,他们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我能和你交个朋友吗?”留守女孩彭慧介绍完自己后,他们都主动上前和留守儿童们一一握手以示结友之意,还说:“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老师,我们有准备礼物送给她。”说完,飞快地跑回自己的房间拿礼物。杯子、卡片、糖果……一份份礼物越叠越高。

  后来,小记者们主动给留守儿童表演唱歌跳舞,大家合唱了《虫儿飞》、《团结就是力量》,现场气氛特别活跃。刚开始他们很害羞,在小记者们主动要求下他们开始结伴做游戏,有心思细腻的姑娘们还和留守儿童静静地坐下聊天“我家住在吉首,你有空可以来我家玩儿……”渐渐地他们开始熟识。

  第二站:花垣十八洞村

  

  十八洞第一次迎来小记者们!

  小记者夏令营活动第三天,一大早小记者们便整理好了行李并以小队为单位进行了集体留影,随后便登上了前往十八洞的汽车,离开了亨章土家山寨。

  一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不禁为今天的行程担心起来。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行程,终于抵达了十八洞,此时大雨依旧不停。

  一朵、两朵、三朵,朵朵雨伞盛开在雨中。工作人员们在雨中来来回回为小记者们保驾护航,一路抵达当地人家中。

  温暖的炉火、丰盛的美食,苗家人拿出所有的热情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烤暖了身子,喂饱了肚子,小记者们便重走了“习大大”曾经走过的路。

  十八洞虽贫困,景色却十分美丽。刚刚的一场雨使得山间环绕一层不断变幻涌动的雾,引得众人赞叹不已。在这里,小记者们重温了当年习总书记走访十八洞的时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大家纷纷拿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

  “我们都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

  “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到哪儿了吗?”“十八洞村!”大家齐声回答。

  晚上8点,随队老师以“谈谈十八洞”为主题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随笔课,还给大家讲了习总书记到花垣十八洞的几个有趣的故事。

  课上,许多小记者们都上台表演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活跃了课堂气氛。

  一阵欢乐的氛围后,进入了较为深沉的话题。说起贫穷,说起大山里的孩子大家都感触很深。

  “那些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而我们的父母都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相比,我觉得他们很可怜,我们都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一位女生在台下小声说道。

  “我觉得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一边上学一边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还要下田……”11岁的李星阳说。

  这几天下来,小记者们都成长了不少。

  最后老师总结道:“随笔就是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把身边的美好记录下来。”通过这节课,更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懂事了许多。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心里的感受往往比说出来的话要深厚得多。  

  夏令营的“元老”

  去年,符文婷参加了第一届小记者夏令营,她说:“她很少离家远那个时候天天想家,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经常哭。这次我和我朋友一起来的,也是想有更多的时间和朋友们一起相处,我也很珍惜这几天的时光。”

  今年,第二届夏令营,符文婷显得成熟了许多,每天晚上依旧和家人说说话,但是相比去年坚强了,还帮忙照顾周围比自己小的孩子.她说这次来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很多东西都带的齐全,当通行的伙伴需要桶子洗澡或是被蚊子咬……她都能帮助他们。

  作为夏令营的“元老”,她自信地说:“我觉得上次夏令营不苦,只是有点想家。”“这次来,我感受到村民特别纯朴,我和朋友有时候坐在那里看,就看见他们一直不停做事,不休息,我当时就觉得很感动。”

  第三站:泸溪浦市镇

  

  “下次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来”

  浦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分中正街、太平街、河街三条街。小记者们一路步行沿着浦市河街来到万寿宫,参观了万寿宫的戏台、祭祀台,走过官道,一同感受历史文化古镇气息。

  许多小记者都拍下经过的场景留作纪念。来到李家书院,沾染书香。看踏虎凿花,许多小记者们都感叹民族工艺“太厉害了!”

  来到周家大院,一进门整个院子就散发着浓浓的喜庆,这是因为随处可见是置办婚礼时的用贴纸挂饰,还有一副醒目的红色喜联。根据当地导游介绍,在周家大院办喜事,这些屋内的装饰会保持一年时间,所以很多时候周家大院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再往里走,有一口大缸,名叫太平缸,有保平安的意思,大缸上方正对天井,缸内的水全是点滴雨水长年累月汇聚而成,可供主人家用来防火。小记者们对着大缸探头探脑,还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木窗看得出奇。这里的木窗奇特非常,窗上木雕的花纹有一个倒挂的蝙蝠,还雕刻着龙头凤尾,制作精细,寓意龙凤呈祥。

  走进余家弄(小巷),看见古墙上奇特的纹路,小记者们立即拿出手机把这神奇的景象记录下来,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天然形成的,其实不然,这是原先的居民用鸡蛋清、糯米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在墙上画出来的图画,经过历史的沉淀,越发美丽。

  参观过保存最完整的吉家大院后,行至荷花深处,一望无际的荷田与天相接,荷叶中一朵两朵三朵荷花开得正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一大片荷田,像这样的诗句瞬间呼之欲出。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个小记者看到荷叶上几点晶莹剔透的水珠不禁感叹。他们纷纷俯身向前轻轻抚摸,“好漂亮啊,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荷花……”。看到荷花大家心情都十分喜悦。有的藏在绿色丛中,如一盏荷灯,映衬着周围的荷叶,天空下着小雨,荷叶上的一颗颗水珠,特别可爱,他们摇晃着荷叶上的水珠欢快地说:“你看!你快看!下次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来。” 

  

  学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主要刻的内容有“山水、虫、鸟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桂军拿出两幅踏虎凿花图给孩子们展示。

  “这幅是‘牧羊图’,这幅叫‘三羊开泰’。”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谁想上来跟我学一下?”“我我我”杨桂军的话音刚落,孩子们都把手举了起来,还不等他点人,便都冲上了讲台。“刻刀要这样拿。”杨桂军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怎样凿花。“杨爷爷,你收我做徒弟吧。”一个小朋友说。“我也要做杨爷爷的徒弟。”“我也是,我也是。”小朋友们围着杨桂军叽叽喳喳地嚷着。“好好好,看你们谁学得认真喽。”杨桂军笑着说。

  学完跳虎凿花,孩子们又跟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起了“跳香”。“‘跳香’是祭拜神灵,庆祝丰收的一种仪式。”一位传承人介绍到。“我自己亲手刻了跳虎凿花,好有成就感,跳香阿姨的表演也让我大开眼界。”

  来自株洲的小伙伴

  这次夏令营来了一群新伙伴,他们来自株洲,4个女生,10个男生。初到湘西,对湘西的村寨、饮食、文化等各方面都充满了好奇。

  株洲导游颜雅琪介绍,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希望他们的孩子来到这里能得到锻炼,家长每天都会给导游一个电话,询问每天的情况。

  “习惯湘西美食吗?有特别爱吃的食物吗?”

  “刚来的时候确实很怀念家里的饭菜呢!但是这里锅巴可香啦,特别是那种黑黑的!”

  “觉得这里环境怎么样?”

  “比起家里肯定苦一些,没有爸爸妈妈的照顾,很多事都要自己动手了。”

  “会怀念这里吗?下次你们还会来吗?”

  “我们舍不得在这里认识的新朋友,也舍不得教官哥哥姐姐。下次一定还要来!”

  为期5天4夜的夏令营即将结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大家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见!来自株洲的小伙伴们。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次相见!

  小朋友们的“胖叔叔”

  每天早中晚,都有这么一个人,细心地招呼小朋友们的安全情况和早中晚餐,总是等小朋友们吃饱了吃好了,他才最后吃。有天早上吃面,他拿着一个装满土鸡蛋的盆,挨个地问:“吃不吃鸡蛋?吃鸡蛋能长我这么高,但不会长我这么胖,哈哈哈!”他是此次随行的工作人员谢杰,我们都叫他杰哥,他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儿,小小的眼睛,圆圆的脸,还挺着一个大肚皮。在小朋友眼里,他是一个可爱的又风趣幽默的“胖叔叔”。

  “鼓起你的肚子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肚子。”晚饭后,孩子们围在“胖叔叔”身边,敲着他圆圆鼓鼓的肚子边笑边唱。“你们不要占我便宜。”他被孩子们追着到处跑。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Tjwa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湘西新闻
   第A03版:湘西新闻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湘西新闻
   第A06版:湘西新闻
   第A07版:湘西新闻
   第B01版:时事新闻
   第B02版:经济视窗
   第B03版:边城百姓
   第B04版:健康时尚
   第B05版:体育世界
   第B06版:文化醉乡
   第B07版:一周闲情
   第B08版:教育导刊
五天的历练 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