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版:文化醉乡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杨梅竹斜街的黄昏

  刘  墨

  午饭毕,想到琉璃厂看书,却先到了青年画家李卡那里,落座,先听了黑胶的京剧老唱片,喝了几杯茶,然后他说:我们去杨梅竹斜街看看吧。

  刚好没有去过。

  在北京,如果不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路,就都要加上一个“斜”字,按这个标准,望京的许多街道应该都叫什么什么“斜街”。

  杨梅竹斜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师全图中,名叫“杨媒”斜街,所以如此,是那时此街内住有一位巧舌如簧的杨姓媒婆,也许她曾经成全过诸多世间的好姻缘,故而街以人名。光绪或者民国年间,谐音加字雅化,变为“杨梅竹斜街”,一个又一个美妙意象叠加在一起,这个画面,就雅致了。

  像北京的所有胡同一样,即使没有被拆掉,也面目全非。

  当年在这一带,还曾经有一座小庙叫玉皇殿。这座庙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兵部尚书王象乾曾为庙宇撰写碑文,说这里为“龙脉交通、车马辐辏之地也”。古建筑学家王世仁先生在解释这个“龙脉”时,特别指出了像杨梅竹这样的斜街连接着元明两朝新旧两座皇城,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进士,授编修。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迁户部侍郎。建议八旗应行边屯,停止募补绿营,以补国用。十年(1745)擢户部尚书。上疏皇上要以节俭为要。十三年,调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十五年,调吏部尚书。二十三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调署兵部尚书。二十五年,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寻卒,谥文庄。著有《矢音集》。有时我们可以在石渠宝笈一类的作品上看到他的书法,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学赵孟頫。乾隆时期刊刻的《三希堂法帖》,就是他主持的。他有个儿子叫梁同书,是当时著名书家。

  梁诗正曾把这处居所取名“清勤堂”。而今,这里已是大杂院,往日的名号也无从考证。

  走到一家名为Soloist咖啡店,李卡说到这里喝一杯吧。

  这家咖啡店的生意好极了,要了一杯手磨的狮子王,足足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才上来。

  我们坐在二楼的阳伞下,看天上的云,看渐渐西沉的太阳,看一只白猫在对面的楼顶上徘徊。

  楼对面有一个二层洋楼特别引人注意,上面有书法题额:青云阁。当然,这是青云阁的后门,青砖砌成。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之一,集娱乐、购物、饮食、品茶、服务等等于一身,是文士、官员、商贾、贵胄的消遣之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曾多次来此饮酒作乐。而蔡锷竟也是在此结识了小凤仙。

  就是这个斜街,和其他七条小巷子,合称为“八大胡同”。

  和咖啡馆在一条街上的一个楼引起我的注意,牌子是“模范书局”。里面在卖一些书,和一些民国文具。屋里的书架引起我的兴趣,简单,结实。如果放在我的书房中,也应有味道。

  其实,在民国时期,这条街上有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一共7家书局,显然,这里是北京的出版中心。

  世界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一层中间开门,两侧是平窗,大门两侧带有半圆形壁柱,柱头带有涡卷;二层也是平窗,带有方形壁柱,顶层设有女儿墙,女儿墙中间是盾牌形装饰。世界书局主营理工类图书、翻译外国图书,例如《范氏大代数》等等,旧址现已改做民居。

  正中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98号,外形和世界书局旧址类似。我原来有字帖,就是正中书局出版。

  如今,旧日的风光早已不再,在落日余晖里,我找不到当时的任何文化气息,甚至可供回忆的线索也没有了。

  坐在咖啡馆里,我说,去找找61号院吧,沈从文在这里住过。

  喝完咖啡出来,天有些暗了。一边走,一边聊,在一座紧闭的门前看了几眼,又走开。其实,这里就是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叫“酉西会馆”。

  沈从文在自传里回忆说:从湖南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到徐州,从徐州又转天津,19天后,提了一卷行李的沈从文出了前门的火车站,一个排子车将他拉到了一家小客店。在旅客薄上,他这样写道:沈从文,年二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后来,他住进了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叫“窄而霉小斋”。

  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冬季无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的东西都盖在身上,但也是在这里,他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让他名噪京城。1923年冬天,郁达夫拜访了他。郁达夫请他吃葱炒牛肉,把找剩的零钱给了他,然后临别时,又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披在沈从文的肩上。

  沈从文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北京的温暖。

  慢慢转,慢慢按着门牌号走,街上还可以找到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的故居,以及评剧演员新凤霞的故居等等。

  晚上看电视,说北京的胡同已经没有了北京的味道。也许这是一个“伪命题”,还有几个人记得老北京的味道呢?那些辉煌一时的四合院的主人,不是早已成为散落在街道上的灰尘了吗?

  沈从文在《北平的印象和感想》一文中,写下了他对北京的看法:

  北平入秋的阳光,事实上也就可以教育人。从明朗阳光和澄蓝天空中,使我温习起住过近十年的昆明景象。这时节的云南,雨季大致已经过去,阳光同样如此温暖美好,然而继续下去,却是一切有生机的草木枯死。我奇怪北平八年的沦陷,加上种种新的忌讳,居然还有成群白鸽,敢在用蓝天作背景寒冷空气中自由飞翔。微风刷动路旁的树枝,卷起地面落叶,蟋蟋疏疏如对于我的疑问有所回答:“凡是在这个大城上空绕绕大小圈子的自由,照例是不会受干涉的。这里原有充分的自由,犹如你们在地面,在教室或客厅中……”

  答案或者就在这里。

  有一个人说,他小时候总能听到鸽哨的声音,而每当鸽哨响起,都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所以,他认为鸽哨是太阳落山的声音。

  我闭目想了一下,这意象也够美的。

  我曾经和李卡说金冬心好像在这里住过,回来翻书,才知道金冬心原来是住樱桃斜街,离这很近。

  哪天再去看看。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Tjwa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湘西新闻
   第A03版:湘西新闻
   第A04版:湘西新闻
   第A05版:湘西新闻
   第A06版:湘西新闻
   第A07版:教育导刊
   第A08版:旅游周刊
   第B01版:时事新闻
   第B02版:经济视窗
   第B03版:边城百姓
   第B04版:健康时尚
   第B05版:体育世界
   第B06版:文化醉乡
   第B07版:一周闲情
   第B08版:娱乐天地
杨梅竹斜街的黄昏
墨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