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风雨阳光,岩冲村长成自己的模样(无人机照片)。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 宁 刘 旭 通讯员 向国治 姚春坚 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昊
湘西大山的褶皱里,静静生长着许多村庄。
千百年来,风雨阳光,村庄各自修炼、各自成长。
八面山下、酉水河畔的龙山县里耶镇岩冲村,近年迎来大变样。2016年、2017年、2018年,岩冲村一年一步,先后获评县级、州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可谓与日俱进,长成一番崭新模样。
这新模样,是和美乡村的“岩冲模样”。
湘西大山褶皱里的岩冲村(无人机照片)。
如果成长有目标、有境界,岩冲村走过“三重境”——
一重境:处处明“净”
“进入新时代,村庄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但大多数村民生活习惯还停留在以前,比如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2017年,在吉首经商多年的彭志义返乡并当选岩冲村村主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抓环境卫生。
岩冲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一眼望去不见乱,走到近处不见脏。
首先积极宣传。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小组长、党员等分组入户宣传,要求村民按照房前屋后卫生干净、庭院摆放整洁有序、畜禽全部规范圈养、白色塑料集中处置等具体要求,对环境卫生进行改进。同时,还利用村广播定期播报提醒,营造环境氛围。
其次定期检查。以8名小组长作为每小组第一负责人,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一起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检查。检查结果在村微信群里公布,做得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都拍照进行点评。“都是熟人,都怕丑,几次公示后,效果就出来了。”彭志义笑着说。
再次规范制度。村里形成制度,每月月初和月中集中收集家庭生活垃圾,村民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丢弃生活垃圾,再由垃圾车统一运输处理。在制度倒逼下,村民都养成垃圾分类处置和定期处理的习惯,“垃圾遍地”现象成为历史。
最重要的一招可称为“抓小抓远”。村里成立“小小红袖章”服务队,把6岁至12岁的小学生组织起来,参与环境卫生检查。小朋友们拿着笔、小本子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不仅督促了家长和长辈们,更从小树立了爱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为村庄未来更好发展打下长远基础。
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村庄处处整洁明净,村民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
村里随处可见这样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的小花坛。
二重境:满目皆“景”
村庄要净,更要美。
岩冲村定下第二个小目标——要满目皆景。
环境卫生整治的成效显著,经此一役,村民们不仅改变了生活习惯,更看到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要把村庄变好的决心与信心。
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村庄“美化”行动迅速推进。
“我们的原则,就是在保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对人居环境提质升级。”2020年底,彭志义接任岩冲村党支部书记。
从面上改观。一场轰轰烈烈的“去蓝”行动推开,全村全面澄清钢架棚、空心房、闲置房底数,分类建立台账,分类施策,对房屋露台钢架棚、地面钢架棚、空心房、闲置房依法拆除;对屋顶钢架棚,根据群众意愿,进行改建坡屋顶。在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下,村民自己拆、村委会帮助拆全面推进,全村累计拆除空心房、闲置房8栋,拆除钢架棚38座,村庄景观为之一新。
在点上布景。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带领下,村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房前屋后进行美化,采石子、砌花台、种花卉、整庭院,打造“各美其美”的微景观。对全村公共区域,则有规划、有策划地进行提质升级。比如把垃圾定点定时收集后废弃的10余个垃圾围,改造成工具房、绿化带、文明宣传栏等;清理公共走道空间,种植上“四季可赏”的观赏花草;探索用垒石块分区的方式,对菜园进行净化、美化,编制各类造型竹篱笆精心装饰村道两侧;结合具体地形、村貌特点绘制墙绘和路面彩绘;在各路口设置风格统一又融入环境的指示标牌……
这一番面上开花、点上突破的“操作”下来,一个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移步换景、处处怡然的岩冲村美丽呈现。
“去蓝”行动后,违规钢架棚、空心房等全部清除,村庄景观为之一新。
三重境:增强后“劲”
9月,正是橙黄橘绿时,庭前花开、屋后果香的岩冲村一派欣欣向荣。
这橙黄橘绿不仅是“景”,更是岩冲村的发展之“劲”。
柑橘是岩冲村主导产业,也是村民们这些年脱贫致富的“功臣”。经过多年耕耘,村里不仅大大小小的山上都种满柑橘,村庄也被大大小小的果园簇拥缭绕。全村347户1258人,有柑橘种植面积2200余亩,人均近2亩,年产值近900万元。
“发展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但村庄发展的后劲,还得靠村集体经济。”彭志义说。
思路统一、目标明确,里耶管委会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围绕里耶镇柑橘洗选中心项目、岩冲村伦晚脐橙种植示范园项目和村级劳务派遣公司,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今年4月3日,岩冲村村集体经济投资收益发放仪式在村民服务中心举行。这是柑橘洗选中心项目第一年分红,岩冲村经济合作社共分得336296元。“洗选中心建成后,还将为村民提供50余个岗位。”彭志义信心满满。
更让岩冲村民如吃“定心丸”般自信的“后劲”,来自因教育改变的下一代。
近年来,岩冲村每年都能出七八个大学生,2016年一人考上清华大学,2019年一人考上国防科技大学。这是教育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也藏着许多村民如岩石般坚毅、黄牛般付出的“尊师重教”感人故事。
如今,“教育好下一代”在岩冲村已是共识,“鼓口袋更要富脑袋”成为这个村庄面向未来最大的底气与“后劲”。
这是湘西大山里一个村庄走过的路、翻越的境,努力生长出的“和美乡村”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