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高飞
首页 > 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一句句深情话语、一次次亲切鼓励,传递着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一个个暖心举动、一项项帮扶举措,恰似绵绵春雨,让广大残疾人心田滋润、满怀希望。


春风拂面般的温暖:

“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2019年5月16日,人民大会堂,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

队伍前排,一位身着军装、眼睛上蒙着厚厚纱布的年轻人站得笔直。他叫杜富国,在2018年10月一次排雷任务中,不幸失去双手双眼。

尽管眼前漆黑,杜富国仍能清晰感觉到总书记走到了他的身边。

“主席好!”杜富国声音洪亮,伸出残缺的右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总书记左手握住杜富国的手肘,右手轻拍他的肩膀。

暖意融融,大爱无言。

两个多月后,杜富国获颁“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在中央军委举行的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将英模奖章挂在杜富国胸前,还仔细整理了绶带。“把身体养好。”总书记叮咛。

这两次会面,距离杜富国身体残疾不过半年多。总书记给予的温暖支撑着他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真情,始终如一。

当年,梁家河有个孩子叫灵娃,智力上稍有缺陷,有时会与村民发生冲突,被人欺负。

灵娃妈总担心孩子惹事。没想到,北京来的知青习近平一直对灵娃很和气,始终笑眯眯对待这个孩子。有时,灵娃抢了他的东西,他也从不生气。

“有近平在这儿,灵娃反而不受欺负,愉快自如多了。”一同下乡的知青回忆道,习近平同志回北京上大学,灵娃爸妈“哭得最伤心”“就好像自己一位亲人要远行一样难过”。

1993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从福建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得知灵娃生活困难,还专门留了钱。

真心换真情。

1975年10月,习近平同志离开梁家河那天,行动不便的残疾村民石玉兵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过来话别。习近平同志一眼就在人群里看见了石玉兵,马上抢上前去,拉住他的手,眼里蓄满泪水。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对残疾人群众的关爱历久弥深。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得知仓山区上渡街道有一位病退的残疾职工林孔香,妻子患病致残,18岁的女儿有智力障碍,一家人生活很艰难,便与区里有关负责人商量,由民政部门调剂了一间商业店面租给林孔香,让他经营食杂店,并为他办理了相关补助。

“对这样有特殊困难的人,政府要特别关心,多为这些人‘雪中送炭’。”习近平同志说。

这样的“特别关心”和“雪中送炭”,在习近平同志的从政经历中屡见不鲜。

主政福州,习近平同志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现场办公做接访工作,为前来求助的一位七旬老人协调了生活补贴,并请福利院妥善安置她两个视力残疾的孩子;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一年春节前,习近平同志到衢州看望困难群众,尽管日程安排很紧,行程需要精简,仍特别提出“残疾人家庭不要落下”;

在上海工作,习近平同志到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知道孩子们行动不便,多次蹲下来同孩子们说话,耐心地看孩子们画画、表演唱歌跳舞、打乒乓球;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沿着崎岖山路,走进山西吕梁山深处的赵家洼村,为独自养活残疾孙子孙女的王三女送去米、面、油,并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孩子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