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8年05月25日

我的恩师杨鹏程

王锡武

1987年9月,我有幸进入湘潭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杨鹏程老师当时任系副主任,对我们历史系第一届本科生非常关心。大学第一年,历史系还在市区的南院(翌年搬迁北院)。新生入学时,杨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时介绍说,学校是建于南宋年间的孔庙,大成门古色古香,红墙碧瓦,再往里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和祭祀孟子的亚圣殿。正门两侧墙面的八个篆体大字我们都不认识,杨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来,我发现,杨老师这一生真是把这8个字贴在自己心坎上的!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终于有幸聆听杨老师的选修课《辛亥革命史》。由于他学术功底深厚,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没有半点虚飘。他在大学期间就完成了8篇学术论文,《昭信股票》等两篇是他大学期间发表的,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近代史研究》上面,其他几篇论文也都陆续发表。后来他和左双文以及全国十多所高校的老师精心打造的80万字的著作《二十世纪中国史》出版。2011年暑假,历史系87级同学聚会,杨老师还向大家赠送了他的著作《湖南灾荒史》。杨老师现已发表各类文章1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杨老师的学术成就是再恰当不过的。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杨老师在授课期间还要求我们给他的教学提批评意见或者建议。我思来想去,觉得实在没有什么意见可提,但看见大家都写了,也写了一张小字条交到讲台上,说杨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把株洲的“株”字念成了“居”。后来他将同学们的意见建议整理归类,向我们反馈。当他念到我的字条时,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后来,我听同寝室的株洲同学陈欠民说,那是株洲方言使然,并不是杨老师认错字了。

湘潭师范学院是1985年底由湘潭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成,1986年才开始面向全省招生,我们班级有幸成为学校的首届历史系本科学生。当时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文科以历史系为重点。

杨老师利用母校的资源,牵线搭桥,精挑细选,邀请了一批著名学者为我们授课。这样,我们历史系两个班的学生才有幸聆听闻名遐迩的北京师范大学龚书铎、顾诚、刘宗绪等12位教授的亲切教诲。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却享受了全国师范类学院之冠的学生的待遇,这是我校首届历史系学生的殊荣,更让我们受益终身。

大学四年级实习时,杨老师创造性地精心设计,打破传统单一教育实习的旧模式,全面改革,开创了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综合实习新模式。教育实习中,我被分配在岳阳市郊区一中,由左双文老师带队。社会实践阶段,我选择了当时认为最艰苦的而又与历史专业联系密切的平江县,考察了平江起义旧址,还拜访了参加过平江起义、时年86岁高龄的老红军吴盛铭,了解到平江起义的许多细节和真相。后来我写了一篇《平江起义史实考辨》,作为综合实习成果展出。专业实习阶段,我们全体实习师生在湖北荆州考古站杨先生的指导下,考察了楚国都城郢的外城墙,在他的指点下,还隐约发现了城墙残迹。我们兴致勃勃,想多捡一些文物。贺春林拾得了一把原始社会的石斧,我拾到了一些新石器时期的碎片,经过鉴定,货真价实。这些文物后来均捐给了历史系文物室,成为本届历史系综合实习的重要成果。

往事如烟而又历历在目,大学四年我们首届历史本科学生受到学校和历史系的各种优待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最美好的回忆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都与杨老师精心设计密不可分。

杨老师诲人不倦,获得2000年度湖南省“十佳师德标兵”,2003年“全国首届百佳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同年被聘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2004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度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尽管杨老师荣誉加身,但他和蔼可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虽然长期担任历史系领导,但是从来不在同事和学生面前摆架子,总是语气平和,以理服人,给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

今年5月,我在好友劝说下,拟总结一下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历史教研教改的点滴体会,结集出版《学历史 谈教育——中学高级教师王锡武教研教改论文选粹》。在作序问题上,想起了学术功底深厚、爱生如子的昔日恩师杨老师。多年不见,也不知杨老师有无时间,身体状况如何。因出版时间临近,我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杨老师发出了邀请。杨老师虽年近古稀,病魔缠身,但还是毅然克服了诸多困难,愉快地接受了为拙著作序的重任,令我倍感欣喜。

杨老师对于首届历史系本科学生情有独钟,为了让湘潭师院87级历史系学生入学30周年聚会更加出彩,杨老师撰写了《历史系87级记忆》,同时,他还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们备受感动和鼓舞,更对杨老师由衷敬佩。

《历史系87级记忆》感人肺腑,也勾起了我对母校和北师大老师的记忆。在杨老师的鼓励下,我花了半个月时间,连续写作《北师大老师印象》11篇。由于水平有限,每写完一篇后就发给杨老师,恳请他斧正,但又担心他身体欠佳,反复嘱咐不要着急,慢慢来。但杨老师非常眷顾我这位来自偏远湘西地区的学子,我每发去一篇,他细致修改,并以最快的速度回复一篇。他说,给我们上课的那些北师大老师既有他的老师,也有同窗好友,看到我的回忆文章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与师友相处的青春岁月。有杨老师亲自指点把关修改润色,我信心倍增,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终于完成万余字的回忆文章。其间,我再次感受到了杨老师诲人不倦的美德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许多。

--> 2018-05-25 1 1 团结报 c11651.html 1 我的恩师杨鹏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