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8年06月19日

田昌辉:一个人,一座山,一辈子

▶为防止牛羊进林子啃树皮,林场在进山的公路边扎起了铁丝栅栏。

◀林场成为中德合作森林经营项目作业区。

如今,永龙界分场里青山绿水,林木苍翠,鸟鸣山涧。

田昌辉正在巡山。

文/图 特约记者 张 军 通讯员 彭文和 袁 洁

“我没做些什么,也谈不上什么贡献,真的……”田昌辉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国字脸上颇有风霜之色,得知记者要采访他的来意后,开口便婉拒,“用不着什么宣传,要说有点什么特别的,那就是从退伍回来后的32年来,我都待在了永龙界林场,一直没挪过窝。”

田昌辉口中的永龙界林场现已更名为龙山县沙子坡林场永龙界分场。30多年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荒山,兀石覆盖,难觅绿色。如今,这座海拔1100米高,面积1.6万亩的永龙界分场里是青山绿水,林木苍翠,鸟鸣山涧。变化源于1986年永龙界林场的建立。

仲夏六月,登上层林尽染的永龙界分场,记者为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陶醉。

现年55岁的田昌辉1986年9月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同年10月,龙山县永龙界林场正式建场,他成为林场的一名护林防火专干,成为第一代林场人。

永龙界国营林场属县办国营林场,东与永顺县首车、西岐两乡接壤,南与该县靛房镇比邻,西北与他砂相邻,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10公里,呈“蝗虫性”形,全场最高海拔1126米。

“1986年建场之前,永龙界上的山是光秃秃的,一到冬天,到处可见刀砍火种的痕迹,老百姓烧炭的窑洞随处可见。”田昌辉回忆建场之初,老百姓开荒拓土的方式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野蛮。一把火一点,一大片林子一毁,随后就种上庄稼。

“那时《森林法》刚颁布不久,老百姓也不知道什么叫生态环保,当时只觉得,山上的林木这样遭到破坏,那是对后代儿孙欠下的债,这个债决不能欠!”1986年10月,12020亩的永龙界林场建立起来了,田昌辉告诉记者,林场建立起来后,他们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节、封、管、造四个字,“当时树木栽下去,主要还是封,就是不准老百姓刀砍火种,不准牛羊进场,再就是对火源防控。”

“现在路通了,电通了,比以前的条件好多了。”他介绍,林场2003年才通公路,2005年才通电,当时场部设在山上一个哨所,距离山下近3公里,由于交通不便,没有小菜,他们就自己在山上种,没有肉食,就自己喂一头猪,每个月也就下山一次去采买一点生活必需品。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护林员基本都是吃住在山上,很少休假,在林场防火的关键时期,甚至1个多月都不能回家。而所谓的休假,无非就是回家跟家里人见个面说几句话,就又得往回赶。

就这样,不到10年时间,经过田昌辉和林场同事们一起的艰苦努力,这片荒山有了大片绿色,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让永龙界里的群山叠翠,杉木、马尾松和天然阔叶林覆盖全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96年,在林场工作10年的田昌辉也从一名护林防火专干成长为林场场长。

当了场长的老田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要说变化,那就是他对这片山林爱得更加深沉了。在他眼里,每一株树木都像自己的家人。在非防火期和巡护之余,他和工友们还承担着绿化补植、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林道维修和防火线清理等工作。此外,他与场里的护林员们一起组建起造林班,每年封山育林都要到1000亩以上。由于林区面积大、人员少,每一项生产任务都非常繁重,而且往往是一项接着一项。

“因为我是本地人,所以当地老百姓也多听我的。”田昌辉说得很轻松,其实,每当有人来砍伐、破坏树木,无论是谁,他都会大声喝止。如果不听劝告,他就跟对方“没完没了”。周围的人也都知道老田只讲原则,不讲人情,大都怕了他,也就断了砍树的念头。

2005年,山下新修的一座两层楼的砖房成为新的场部,而老田每天的“必修课”也就成了山脚绕着山顶的林子巡查,哪里有牛羊群进了林子啃树皮,哪里有人偷砍搞破坏,哪里有村民扔下了烟头,都难逃他的法眼。32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从沟底爬到山顶,再从山顶回到沟底,从未间断,按老田的玩笑话说,自己大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了几圈。

30余年,田昌辉和他的林场也先后获得优秀护林员、造林先进单位、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而如今的永龙界分场,拥有各类土地面积16470亩,植被茂密,松杉成林,场内还生长着樟、梓、楠、椆等四大名种树目。穿山甲、小灵猫、锦鸡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树龄达30年以上松树、杉树比比皆是,森林覆盖率达99.9%,成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建设基地。

老田说,自己已把这里当做一辈子坚守的战场,他将与这片大山紧紧相连,从意气风发到双鬓染霜,也从未曾离开过。

--> 2018-06-19 1 1 团结报 c13157.html 1 田昌辉:一个人,一座山,一辈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