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03日

江山万代情未了

雪中浦市。

浦市是块神秘的土地。

浦市的历史因下湾遗址的发掘被推远了数千年。

下湾遗址发掘现场。

文/胡建中 图/邓和生

少时读《楚辞·九歌》之《山鬼》,为诗中离奇和瑰丽的意象着迷。“被薜荔兮带女萝”“乘赤豹兮从文狸”“既含睇兮又宜笑”,在这些句子里,我常被妩媚的山鬼形象诱惑,眼前浮现出身披薜荔枝叶、腰缠松萝藤蔓、野性而勾魂的山鬼,她驾乘赤豹带着花狸,在扎满桂旗的辛夷木车的簇拥下翩然降临……我欣悦而不能自拔。

我以为这些都是诗人的幻想,超越了现实,并不存在于世间。直到2018年考古新发现揭晓了泸溪浦市下湾遗址的楚傩文化,将人类的历史推到7000多年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屈原所著《山鬼》并非空穴来风,物有佐证,实有所出,应该是楚人先祖祭祀的真实写照,是屈原流放沅水时在楚地见证的灿烂文明。

据报道:“从本次发掘情况看,下湾遗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其中以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大致可分两期,年代分别距今7000年和6500年左右。”

“本次发掘最充分的还是祭祀区。揭露了200余个具有特殊用途的新石器时代‘灰坑’。这批‘灰坑’集中于遗址东北部,分布相当密集,沿岗地顶部靠近外坡一侧呈带状延伸。从现有发现看,它应该属于比较大型的祭祀场所。这些祭祀坑所处位置原本就相对较高,人们因地制宜,长期在此区域举行祭祀活动,进而形成类似‘祭丘’的大型祭祀区。”“而且,祭祀活动可能还相当频繁。”出土文物中,常见“太阳”“神兽”“神鸟”甚至“神像”等图像,涉及内容相当广泛。

在沅水流域历来就有敬重神灵,祈祷保佑族群兴旺的宗教习俗。现存的泸溪浦市下湾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就有“接神灵”“接亡灵”的传承,祭祀分为祭神灵和祭祖先两大类内容。每年逢重大农事活动或节日庆祝,民众请来巫师主持祭祀。在《宋元戏曲史》中有记载:“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说文》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为接神者,也是西方所说的通灵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善于以歌舞勾通人神,接神前先将自己装扮得与人们想象中的神相似,再让神灵“附身”。朝拜者祭祀前,必先斋戒,用兰草沐浴,洁净衣物,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虔诚用心,否则将视为大不敬。

《楚辞·九歌》中展现的系列祭祀活动,主要以自然神灵为祭祀对象,盛行的巫风傩礼正是南国楚地文化的根本所在。在恒舞酣歌中,远古人类极为质朴的崇神心理自然流露。人神情感沟通,婉转缠绵,神魂颠倒,物我两忘,相互间传递着极为真切的感情寄托,乞求神灵在冥冥中福佑众生,减轻现世生活中的苦恼和劳作的艰辛,祈望人丁兴旺,丰衣足食,自由幸福等所有的美好。《楚辞通释》曰:“此章缠绵依恋,自然为情至之语,见忠厚笃悱之音焉。”

屈原的《山鬼》描述了献祭的全过程。首先,“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巫者披石兰束杜衡扮靓自己,手捧鲜花表达绵绵慕思。其次,“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我孤身一人爬上高高山巅,脚下是茫茫云雾,白昼昏暗,东风把雨水送来,转眼大雨将要来临。我等待神灵忘却归去,年月渐老,我也不改美好的初衷!”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神灵呀,您是否抱怨我的姗姗来迟而忘记了归期?您难道没空来到山中与我相见?“君思我兮然疑作”,难道你怀疑我的诚意吗?将信将疑不愿露面……乞求之语,情真意切,令人唏嘘。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任凭雷声滚滚雨势蒙蒙,风吹落叶萧萧坠落,我还是等不到您的降临,思念令人徒生烦恼,伤心悲哀!

整个祭祀活动围绕着思慕、寻找神灵展开,巫师的情绪起伏着,完全是人类心理的表现。

文学大师沈从文年轻时在沅水里闯荡,也经历过同样的祭祀活动,他在《湘行散记》中写道:“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这时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他也抄录了当时民间流传的祭神大歌:“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 他们既诚实,又年轻,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做事,会睡觉。 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他们女人会织布,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 ”(《沈从文精选集》)

与《山鬼》比较,后世的祭祀更加口语化、平民化了,脱去了古祭词的晦涩。但是,其宗教仪式、精神寄托、人物风貌,“竟好像古今相同”,一脉相承。

近年,我亲历过浦市下湾地区的民俗活动,也见识了后世楚风俚礼的传承展示。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普通民众祭祀必先做好三件事:一是清理牌位。家有祠堂的由掌门人携家人除尘去垢,擦拭祖先灵牌,按序归位;无祠堂或无牌位的穷人制作写上祖先名讳的“纸包”,权当灵位。二是备祭品。以牲畜、烧酒、糕点、糖果、水果等物品摆上香案,大户或有钱人家祭品甚至为全猪、全羊,普通百姓杀鸡宰鸭,焚香烧纸。三是祭奠。七月十五白天参加公祭法事活动,做水陆道场,抬黑龙菩萨游行,看巫傩大戏。演出曲目为报答父母祖先恩德、救苦救难等教化内容,其中辰河高腔《目连戏》必不可少。民间流传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疾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念盂兰盆经,以救其母。”

晚饭后到子夜举行送祖仪式,百姓将写有祖先名讳的“包裹”和纸钱高香等物去路口烧化辞别祖先;其过程繁杂而神圣,当地民众乐此不疲充分享用这种人鬼相娱的方式,以求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释放。

最后一项仪式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安放灯盏或蜡烛,在中元夜放入江河之中随水漂逝,寄托着凡人对神灵对祖先的无限思念。那种情景交融的景象令我震撼。

夜幕低垂,星星闪烁,到了放河灯的时候,一群群善男信女手提河灯,三五成群或一大家子结伴,来到沅水江边,沿着蜿蜒的江湾放灯。一边是迷离的泛动着银辉的沅水在流淌,另一边是虔诚的人们在放飞满载着美好愿望的河灯。河滩上,江面上,天幕上到处都是点点星火,在浓醇夜色的映衬下尤为醒目。汤汤河水,悠悠天地,人鬼通灵融为一体。一盏灯是一个人的希望,一颗星是一个家族的传承,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每个家庭的繁衍与壮大。血脉是根,文化是魂,唯有民俗的传承,才能使后代不忘根本。纵观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古国,还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警言发聋振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若干年后,是否会出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祖先是何人”的悲哀?此刻,我站在七千年前人类遗迹的祭坛上,仰望幽邃无际的天宇,想象新石器时代的巫师、三千年前的屈原、百年前的沈从文都曾来到浦市下湾祭坛,是否也如此这般虔诚地仰望星空?任思绪翻江倒海地狂飙,思接千载,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千年叹息而震烁古今?

我在笔记本里写下这些句子:

“君不见开天辟地有本源?惟有贤者长遗思;

君不见万物生长有来时?惟有世象常更替;

君不见存亡兴废轮回事?惟有戏曲传如今;

君不见神灵鬼魂能相见?惟有情爱年年深。

天灵灵,地灵灵,

乞拜歌舞酬神灵,

一声唱喏表衷心,

二行热泪长相忆,

三杯清酒谢祖恩,

四更山鬼仰天啸,

江山万代情未了,

惊羡人间儿女新!”

--> 2019-07-03 1 1 团结报 c34593.html 1 江山万代情未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