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9年07月03日

别样的浦市

浦市美景。

文/叶梅玉 图/邓和生

因了屈原,因了沈从文,我对这条河流便有了别样的情怀和无尽的遐想。漫步沅水边,凝望浩渺无边、澹澹生烟的河水,心里总会漾出水一般的柔情。

沅水,如一首明丽的唐诗,一阙温婉的宋词,从历史深处逶迤而来。浦市古镇,就这样偎依在沅水怀抱,任它阴风怒号,任它暗流涌动,始终两相不厌,不离不弃。

这里,曾经是两千多年前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浦市盛产的桐油、芝麻、鞭炮等土特产从浦市码头过洞庭、穿长江,运往周边的常德、长沙、武汉和更远处的上海等地。

这里,曾经船只穿梭如织,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在河岸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沅水,见证了这里的繁华,亦见证了这里道不尽的风情,看不完的风光。

浩渺的烟波里,恍惚间,那个衣袂飘飘,长须髯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三闾大夫屈原,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吟着“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而来。他从鄂渚到溆浦,顺沅水,在这里辗转,在这里徘徊,在这里低吟、作赋,怀一腔愁绪,怅然离去。如今,浦市千年不断的端午龙舟祭,依旧传达着浦市人对屈子的怀想与凭吊。

这条河流,也留下了沈从文先生依稀的背影。对于水,先生尤为钟爱。他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十四岁的沈从文,背着一个小小包袱,少小离家,沿着沅水,坐船来到了另一个更广泛的学校。军营生活,把他带到了一个崭新世界。他依水而居,度过了一生中难忘的五六年时光。他还说,他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多年以后,回忆往昔,先生用深情的笔墨,写下了沅水,写下了《泸溪·浦市·箱子岩》。

这条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河流滋养了浦市自古的繁华锦绣,浦市便有了与其他古镇不一样的韵味。吉家大院、周家院子、李家祠堂……这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精美建筑,每一处廊檐、屋角,每一道门窗、楼阁,每一扇木窗雕花,古朴中透着精致,沧桑中透着智慧,历经千年浩荡的岁月,仍风韵犹存,有着别样的魅力。

在古镇寻常巷陌,在店铺前,街檐下,可见手拿凿刀的女子,她们低着头,神情专注,手起刀落,纸屑飞扬,凿出一张张精美的凿花,凿出心中美好的祝愿和向往,还有不变的情怀。凿花,已经成为浦市最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

眼前的古镇,沐浴在暮春的阳光里。薄薄的阳光斜斜地洒过来,照着翘檐,照着古色的老宅,也照在不慌不忙、面容安详的行人身上。行走在古韵悠悠的青石板路上,悉心地感受这里的闲静、自在和岁月的安稳、时光的静好。

饭馆、杂货、茶馆……一家紧挨一家,随便往哪一家店子坐一坐,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便随人而至,一些热情暖心的招呼也随人而至。不管相识与否,店主都热情地让座、寒暄,刹那间,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就近了。于是,喝茶、聊天,闲谈小镇的古往今来,那一派热气腾腾的俗世生活,热气腾腾的红尘烟火味,便在袅袅茶水中氤氲开来。倘若店主兴致来了,或扯起嗓门,亮一曲辰河高腔,弋阳腔和浦市腔混杂,虽听不懂唱词,但那激越高亢的声腔却令人耳界大开,亦教人热血沸腾,思绪不知不觉就飞扬到不知名的远方。

在这里,随便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谈起小镇古往人事,都绕不开贺龙。民国初年,贺龙率湘西巡防军由桃源移防浦市。在长达一年的时光里,官兵与浦市人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在名震古镇内外的吉家大院,有贺龙手握烟斗,运筹帷幄的身影;在清水坪古井旁,有他亲手栽下的两棵柳树,亦有他离别前殷殷的叮嘱和恋恋的不舍。而今,纵使“将军柳”已是踪迹难觅,那积淀下来的故事,依然温润悠长,依然一代一代在人世间流传。

我站在这座散发着别样魅力的古镇小巷中,竟难以举步。心早已遗落在旧梦尘埃里,一时竟起浮生若梦的幻觉。叹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勾起无限惆怅,却无人与说。

--> 2019-07-03 1 1 团结报 c34596.html 1 别样的浦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