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0年02月16日

璞 绿 潭

璞绿潭景观。

文/图 田义平

我领略过渤、黄、东、南四海的广阔无垠,我游览过洞庭、镜泊、青海、鄱阳等湖的旖旎风光,但故乡乌龙山大峡谷皮渡河孕育的璞绿潭,始终令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皮渡河系沅江支流的支流,源头为龙山县可立坡西南山脚火烧岩的两个溶洞。从大山深处窜出后,皮渡河在乌龙山大峡谷婉转萦回,南行10余公里,到来凤卯洞后,与酉水汇合,一路前行入沅江、注洞庭、进长江、下东海。南行途中,皮渡河孕育出漩水潭、璞绿潭、锅子潭、娃娃潭、犀牛潭等10余个各具特色的深潭。

璞绿潭位于皮渡河中段的两河口。顾名思义,两河口就是两条河流交汇之地。由北往南奔腾的皮渡河与由东向西流淌的湾塘河在此亲密拥抱。两河口以上,皮渡河河谷幽深,峭壁峥嵘,天际一线。到达两河口后,则豁然开朗。两股水流不断碰撞、交融,孕育出南北长40余米,东西宽10余米,最深处超过4米的深潭。不同于漩水潭、锅子潭、娃娃潭、犀牛潭的潭名直观,璞绿潭缘何得名还是一个谜。

璞绿潭曾因两河口的兴盛而繁忙,又因衰败而冷清。人民公社初期,两河口是当时火岩公社的驻地,管辖现今的火岩、老兴和桂塘。除了公社机关外,还有学校、粮店、卫生院、供销社、邮电所、船厂、砖瓦厂、大礼堂等。为方便人们出行,还在皮渡河、湾塘河上各建了一座风雨桥。那时候,火岩没通公路,所有物资都要通过皮渡河走水路进出。每年汛期,上游采伐的木材必到璞绿潭集中扎排。待洪水消退,择机启程的木排绵延数里,闯滩过潭,非常壮观。

20世纪60年代初,老兴、桂塘公社分设,两河口仍然是火岩公社驻地,管辖范围为现今的火岩,但撤销了粮店、船厂和砖瓦厂。

20世纪70年代初,苦大岭大队组织劳力在璞绿潭出口筑坝,建成了火岩公社第一座水电站。水利带来的光明让两河口成为当时乌龙山大峡谷的一颗明珠。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供销社、卫生院陆续从两河口迁至皮渡河上游一个叫纸厂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初,火岩公社也搬离了两河口。两河口辉煌不再,璞绿潭也逐渐冷清。公社搬迁后,我大哥一家也离开当时交通不便的老家,择公路而居,将新木楼建在两个风雨桥之间的一个称为龙嘴的地方,成为移居两河口的首批住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盛衰兴替在两河口真实上演。可不,鼎盛时期的两河口,璞绿潭东面的沙滩上建起了公社、学校、供销社、邮电所、大礼堂,盛极一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通车的龙(山)里(耶)、龙(山)酉(阳)公路从璞绿潭西边经过。在公路与璞绿潭之间的空地上,一栋当地当时少见的两层砖混楼房拔地而起,成为那个时代两河口新地标。现在,公社、学校、供销社、大礼堂遗址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两座风雨桥因年久失修已经拆除。璞绿潭东边的沙滩不见踪影,西边的水域不知何时悄然裸露成滩。

20世纪,璞绿潭曾两次漏水,说明了璞绿潭连通地下河或者溶洞。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据说那次是附近的山民砍来数捆牛王刺,同时抛入潭中急速旋转的漩涡,才堵住潭底的漏处。第二次是1989年夏秋之交,已移居两河口的大哥目睹并参与了璞绿潭堵漏工作。璞绿潭漏水后,大哥和几位邻居一道,将上游水坝闸门关上,截断水流。没有了来水,璞绿潭潭底一览无余:柔软的沙滩,从东西两边向中间倾斜;潭底无乱石,靠南侧静静地躺着一个长约五米的石槽;一个鼎罐大小的消水孔,便是潭水消失的原因。消水孔通着溶洞?还是连着地下河?不得而知。潭水没了,河床裸露,来不及游走的鱼蟹任由村民捕捉。大嫂背着不到两岁的侄女,和大哥在裸露的河滩上忙碌整夜,捕获的鱼蟹卖给景区食堂收入过百,仅捉到的螃蟹达三十多斤。后来,大哥和几个村民引爆周边砂石,堵住潭底漏水之处,璞绿潭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此后,潭底再无漏水情形。

璞绿潭是我人生的第一站。在她碧绿的潭水里,我学会了“狗刨水”、仰泳、自由泳、扎猛子、冲滩、打漂漂岩等戏水技能;在公社大礼堂,年方十二的我作为苦大岭大队小学的代表,在那年“六一”节第一次登台发言;在公社七年制学校,我完成了五年级、六年级的学业,打下了成长的根基。

璞绿潭出口,被一状如柳叶的洲堡一分为二。东边出口小,宽5米左右,曰小岔,是大水过后及枯水季捞虾捕鱼捉蟹的好地方;西边出口宽20来米,叫大岔,是舟楫通行的通道,公路通后基本废弃。麻柳环抱的洲堡,曾经是公社学校的学农基地。年年岁岁水流冲刷,堡上肥沃的土地所剩无几。20世纪80年代,我已经参加工作,但只要回到两河口,便带着侄儿侄女拿上“捞蔸”桶子到璞绿潭大显身手,巴岩鱼、角角鱼、螃蟹、虾米,见子打子,没有空手而归过。蹲在小岔出口的滩头,手捧肥嘟嘟的角角鱼,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自璞绿潭逆流而上20余米的皮渡河,麻柳掩映,水草茂盛。清明谷雨时节,成群的鲤鱼汇聚于此,觅食产卵,追逐交尾,不时跃出水面。端午前后的汛期,河水上涨,在皮渡河、湾塘河水流交汇形成的回水区域,轮番上演着古老的捕鱼劳作形式:搬罾捕鱼。立夏后,小岔出口的滩头和鸡爪拐,是捕鱼的好地方。选一星空闪烁的夜晚,邀约三两伙伴,在小岔出口或鸡爪拐将滩头用河中卵石砌成“V”形,把捕鱼的麻籇用棕绳、竹竿固定在“V”形湍急的水流中。然后选一干净沙滩,烧一堆篝火,吃着烧土豆,坐等鱼儿进籇来。半小时左右,去一次滩头,将入籇的鱼儿装进背篓,待东方露出鱼肚白,便是满满的收获!

--> 2020-02-16 1 1 团结报 c46030.html 1 璞 绿 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