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0年05月20日

百名大学生擎起标杆

—— “凿花之乡”崇文重教的故事

姚俊锋

泸溪县合水镇踏虎村,处于泸溪与凤凰、麻阳三地交界之处,也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踏虎凿花起源之地。在这文化艺术之乡,经过多年来的重教崇文传统熏陶,走出了近百名大学生,一时成为当地美谈。

黄鹏,现踏虎中小完小校长。30年前当他考上初中后,每个星期都要在山路上往返,从家里去相隔30多里外的乡镇中学求学。常常是,走到家已是月亮初上。第二天天还未亮,又要再次出发。肩上还得背上一周的生活费——一袋十多斤的大米。

在吃饱饭都成问题的年代,黄鹏在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下挑灯夜读,一罐酸菜就是唯一的下饭菜。生活实在太苦,曾让他无数次想要放弃学业。但穷苦一生的父母却认准“读书成才”的道理,一直劝他要继续坚持。同行大一点的孩子也会帮忙背行李,这才让他一路坚持了下来。

山区条件艰苦,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如黄鹏一般苦尽甘来。

现年60岁的黄生付,家曾住踏虎村最远的一组,离学校有7里山路。只是为了让家中三个孩子读书近一些,20年前举家搬到学校所在的村寨。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妻子生病,自己也在修建房子时因劳累过度,造成腰椎间盘脱落。大儿子黄明伟此时已上高中,在学校本是各学科优等生,此时却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外出务工。

“我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供大儿子高中毕业。”

如今,黄生付和儿媳在家照顾两个孙儿,黄明伟在外辛苦工作供其生活和读书开销。

小孙子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如今生活渐好的黄生付,对品学兼优的孙子也会给予奖励,也常常跟他讲起以前求学的辛苦。小孙子每次都懂事地把爷爷给的钱存在一旁,说是攒起来交学费。

即使地处偏壤,却没让踏虎人丢失尊师重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踏虎村,除了父母兄妹,老师就是每个学生最为尊敬之人。

“我们踏虎人,对待老师像对自己父母一般好。”周付元曾在多个乡镇学校当老师,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踏虎。

周付元说,农村过年杀年猪都会邀请学生老师参加。每逢老师家访,村民都会大方地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村里用水紧张时常停水,但是学校的水龙头,却从未断过。

每逢教师节,也是老师们最为荣光的时候。乡镇和村里每年组织盛大活动,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给他们披红戴花。乡亲们自发地带着土特产,送给授人道业的老师。处处受人尊重,无疑让老师更加倍感责任重大。

看到乡亲们如此支持教育,作为校长,黄鹏从紧张的经费中,每年挤出3万多元对贫困学子进行生活补助。他说,要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安心地读书学习。

而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学子,村里、学校和乡镇每年也拿出一笔钱分别作为奖学金。除此以外,对于考上高中的学生,村里每年也会拿出几千元作为奖励。

“就是要让他们成为学弟学妹学习的榜样,让读书光荣成为大家的共识。”村支书龚义兵如此解释。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天津大学……十几年来,从这里走出求学的大学生已经列出了长长的一串名单,许多人已经毕业成才为国家和社会辛勤工作着。而在踏虎村,人人关心教育、人人重视教育的浓厚氛围,也正激励更多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

--> 2020-05-20 —— “凿花之乡”崇文重教的故事 1 1 团结报 c51051.html 1 百名大学生擎起标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