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7月03日

回到湘西回归美(八)

石 健

22年前,我在保靖县葫芦镇枫香村随单位工作队驻村扶贫。

每逢集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盛装而来。集场上虽有专门坪场供休闲对歌,但苗族歌手们以歌抒怀的欲望、以歌传情的激情会迫不及待地在马路边、田埂上、集市里燃烧释放。我原以为,对歌者是结伴而来或是集场相遇的熟人,但日子久了,看得多了,才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因歌结缘的陌生人。没有天生的艺术根性和纯粹的民族特质,便不会有这样的艺术情景与场面。

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还是个对本民族艺术文化无感的年轻人,虽然是个苗族人,却不懂苗语。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热情。一言不合,或是一拍即合,都是要歌唱的。无论在暖春与炎夏,还是在清秋与寒冬,他们相遇即歌。或是姿态舒展款款而唱,或是神情羞涩紧张表白,或是手托腮颊神秘倾诉……我听不懂他们的唱词,但这些歌唱以一种极自由散漫的散板节奏,以时而冲向云端、时而低至谷底的音高,以忽而悠长到似乎要费心全身心气力、忽而短促跳跃如三月布谷鸟的鸣叫,确实令我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的神妙。

三伏时节,数九寒天,都能看到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的歌手。他们盛装,且不知疲倦、忘记饿渴。与年轻男女们以歌传情的喜悦曲调(哪怕可望不可得的暗恋失恋其实也只是一种轻柔的忧伤)和种种挑逗、活色生香的场面相比,我更爱中老年苗族女子互诉衷肠的沉静场景。看神情、听旋律,我能感受到她们的一些述说和心事——关于生活的苦恼与生命的困境。听她们低吟浅唱时,一种浓郁的化解不开的愁绪升腾萦绕。此情此景,正如东坡先生所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所有的歌手,一唱便是数小时,一唱便是一整天。其实,在湘西,无论对于苗族人,还是对于土家族人,歌唱都有如炎夏里的一捧清泉,有如冬天里的一簇火光,足以抵挡现实世界里的酷热与严寒。喜悦也好,悲伤也好,生活的也好,仪式的也好,湘西土家与苗家人的歌唱始终洋溢着一种生命“热情”。

沈从文先生在《湘西苗族的艺术》一文中说,湘西人给予外地人保留的最深刻印象是“爱美 ”与“热情”,而“‘热情’多表现于山歌中”。在沈先生眼里,湘西民众性情内敛羞涩,尤遇陌生人时,口中疙瘩,词不达意,但一用歌词叙述,便“即物起兴,出口成章,简直是个天生诗人。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天赋,一开口就押韵合腔”,而且“不拘男女,本领都高明在行。”

湘西的好歌生长于“特殊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中。我尤其敬佩这特殊的对象,面对艰险的生存环境、面对生命的种种困境,天真的民族特质、烂漫的艺术根性不仅没有萎缩,而且被激发得更加蓬勃坚韧。

22年过去了,我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中年人,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从无感变得充满兴趣和求知欲。但凡在集场上在节会中看到率性歌唱的土家苗家人,也不会大惊小怪了。尤其庆幸的是,歌唱者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与精神补充至今仍在湘西的大地上延续,至今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消失的重要场面和情景——它来自久远,也必将永恒。

因此,我深信沈从文先生所说的:“凡是美好的事物,优秀的天赋,必然都会受到重视,并且得到合理的发展。”

--> 2022-07-03 1 1 团结报 c93305.html 1 回到湘西回归美(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