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系列评之三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曹茜茜
“要提升‘走找想促’活动实效,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近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全省“走找想促”活动第一次调研情况交流会,既阐释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更释放出“坚决抵制‘花拳绣腿’,向调查研究要质量”的鲜明信号。
调查研究,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三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其结果直接影响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因时因事转变角色身份,让脚步“沉下去”,又要与时俱进改进工作作风,把问题“捞上来”,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发现问题、号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揭米缸、摸铺盖、看猪栏,从找准“贫根”到开出“良方”,开创了精准扶贫的新路径。调查研究,就是要“和群众坐一条板凳”,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真心话。党员干部作为基层调研的“主力军”,必须当好下沉一线的“带头人”和把脉会诊的“牵头人”,多些“身挨身坐”的调查研究,多用“侦探式”的眼光探求真相,在运用调查研究的结果中不断提升谋划发展的本领和水平。
调查研究不是阶段式的,而是持续性的;衡量调查研究的成效,不看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关键看问题是否解决到位。如果调研时“走马观花”,调研后“不管不问”,不仅会出现工作上“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现象,更有可能落入各种形式主义的窠臼之中。保持调查研究的“热度”和“准度”,就要求党员干部当好跟踪问效的“督促员”,既督问题交办情况、也督问题解决情况,既督解决时效、也督解决质量,找出化解问题的“灵丹妙药”。
方法往往藏在问题中。目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不仅需要解决眼下的难题,还迫切需要深入“解剖麻雀”,提炼出规律性认识,事半功倍化解矛盾。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将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安排在了当时一年上访量超过万件,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在现场解决群众难题,由此创造了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直面矛盾下访接访的“浦江经验”,并总结了调查研究“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五要点。党员干部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研究,在边推进、边总结中提升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方法,定能以“更优解”回应群众呼声、回答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