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共享减贫经验 建设和美乡村—— “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嘉宾发言摘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11月2日至4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州举办。论坛以“共享减贫经验,建设和美乡村”为主题,设主论坛和2个平行分论坛,还在凤凰古城举办了国际青年“凤凰夜话——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画卷”活动。期间,国际组织代表、智库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央部委、高等院校和地方的代表,围绕主题分别作主旨演讲、案例分享和经验交流。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刘利民: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能力。脱贫攻坚中,正是抓住教育这个根本之策,取得令人自豪的成绩,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决做到应返尽返。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重返校园。

充分保障办学条件。以“人、财、物”三大核心标准为抓手,推动“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到位,通过营养餐实行营养改善计划,基本上解决了因贫辍学的问题,农村学校面貌彻底改善。

聚焦解决教师问题。实施“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特岗计划”等,补充教师队伍;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一批批好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高职扩招和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积极推动高校帮扶。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积极开展高校定点帮扶、对口支援。近年来,高校为贫困地区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25.08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46.32万名,引入企业实际投资达151.6亿元。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张景安: 科技要服务于乡村振兴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服务于乡村振兴,也是我们科技界神圣的职责和任务。

要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农村。农村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就要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使农村可以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要用最先进的技术对农村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科技和农村可以实现深度合作,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为助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农业、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要编写优质教材,因地制宜地为农村引入急需的数字化、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来创新创业,大规模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水平,让科学技术赋能新农村,让农村更美丽、更繁华、更环保,让科学技术在农村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

希望更多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在十八洞村这样的地方开花结果,做出示范引领,建设好美丽乡村。

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知名学者 苏廷德拉·库尔卡尼: 十八洞村是减贫与发展重要的引领者

十八洞村是我们印度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减贫与发展方面非常重要的引领者。

过去10年,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是伟大的壮举。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所做的努力,特别是随后开始的乡村振兴,对印度来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也是各国家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印度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经验。第一件法宝是精准扶贫,只有通过精准定位,才可以真正地认识到那些贫困中的人是什么样的。其二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措施,消除了贫困代际传递,效果非常明显,对实现有效的政府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举全国之力来消除贫困,这让我们备受震撼。其四是东西协作,让相对富裕的省份结对帮助相对落后的省份,强扶弱,富帮贫,这是有力的保障。其五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让乡村更好地发展。其六是绿色发展,这是在消除全球贫困方面的重要举措,非常了不起。

我们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验共享、携手奋进,让每个国家的每个村庄,消除贫困、繁荣和谐、充满希望。让我们共同承诺,从十八洞开始,一起努力。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委员 沈永祥: 从人权保障角度看十八洞村减贫与发展的意义

中国通过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在全国农村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中国促进和保障人权实践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

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确立了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这一目标基本上得到实现,重要原因是中国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脱贫人口。

全国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证明,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将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两项人权的进步,确保人民享受各项人权的水平不断得到全面提高。

10年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68元,不到全球极端贫困标准的二分之一。2022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增加到23505元,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确定的极端贫困标准。尤为可贵的是,十八洞村民通过民主选举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重大决策均通过民主和公开的程序作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青山绿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保持并发扬了苗族传统文化。

什么是人权进步,这就是人权进步。在中国,人权不仅仅是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政治口号,而是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进步和幸福。

减贫只是发展的第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让中国人民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一代比一代好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 傅瀚霄: 乡村振兴前景广阔,文旅赋能势在必行

1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中国的脱贫攻坚进程,为人类减贫事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奇迹。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湘西的成功实践已经开花结果。近年来,湘西州不断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特别是十八洞村通过发展苗绣传统工艺、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企业+农户”的新路子,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老百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要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1+1>2”效应。

乡村振兴前景广阔,文旅赋能势在必行,让我们携手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湘西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福地。大家都应该来湘西,走一走、看一看,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仲华: 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示茶产业魅力

全世界每产两杯茶,就有一杯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拥有全球60%以上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约占全球50%,茶叶综合产值达7000亿元。

茶叶是中国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脱贫攻坚期间,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特困县中有331个产茶县。

茶产业是湘西茶农的“绿色金矿”。湘西州地处中国绿茶黄金产业带,茶产业是当地特色优势农业支柱产业,大湘西潇湘茶品牌价值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居第四位。

中国名茶之乡古丈县茶园面积20多万亩,人均茶园1.9亩,7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产业,80%的农业收入来自茶产业。保靖黄金茶年产量达1358吨,综合产值21.3亿元,8.5万人因茶受益。花垣县推出十八洞黄金茶品牌,全县茶园面积10万亩,带动茶农1.5万户增收。

通过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叶加工自动化、质量监控标准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等,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茶旅文康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湘西茶产业。通过茶科技、茶文化协力驱动,实现中国茶产业品质、品牌、消费、效益升级,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示茶产业魅力。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西州委书记 虢正贵: 精准扶贫首倡地的乡村振兴故事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湘西州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原有1110个贫困村、65.6万贫困人口。

1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在十八洞村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指引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圆了千年小康梦想。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崭新画卷在湘西大地徐徐铺展。

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汇聚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鲜红的党旗在乡村振兴中高高飘扬,金色的党徽在土家苗寨里闪闪发光。

我们不断擦亮十八洞村名片,打造乡村振兴的时代典范,带动周边村寨产业共兴、设施共建、发展共享,为全州推进乡村振兴创造经验、探索路子。

我们全面推进均衡协调发展,开拓各美其美的崭新气象,处理好“点”和“面”、“局部”和“整体”、“输血”和“造血”的关系,推进全州乡村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我们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奏响共同富裕的幸福乐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湘西州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我们欢迎世界朋友常来湘西,共享减贫经验,加强交流合作,为建设和美世界贡献更大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委常委、副县长 金万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我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坚持生态文明立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力壮大生态经济,不断夯实共同富裕产业根基、生态根本,森林覆盖率达到83.49%,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我们坚持产业融合兴县,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惠农惠民,全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全域旅游旺县,坚定不移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业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牵引,持续释放“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促进群众增收、共同富裕,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我们坚持政企同心强县,不断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活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制,谋划实施乡村产业项目,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模式,促进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欢迎大家抽时间到享有“世界天坑之都”“中国兰花之乡”美誉的乐业县走一走、看一看。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党委书记 卜永彪: 推进政府治理、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派潭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北部。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推进政府治理、社会参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2023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称号。

我们规划一条示范带,推动产业经济集聚发展。从实际出发规划“吾乡派潭”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入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促进了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打造一个议事厅,保障村务公开透明运行。每个行政村规范建成一个民主议事厅,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张贴上墙,确保“四议两公开”落地落实,村务顺利推进。

我们筑牢一道防火墙,夯实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探索“分网格、明责任,盯重点、守路口,涉用火、云审批,有火情、通村居,打清守、三不离”工作经验,森林防灭火水平显著提升;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我们搭建一个大舞台,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热情。激发群众对地方乡村振兴工作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推动形成共建共享乡村治理格局;挖掘在地传统文化和特色农优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献上一碗孝心粥,弘扬敬老爱老文明乡风。许多村社自发形成定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熬粥的传统,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打造“一粥一乐”公益活动品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花垣县双龙镇副镇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施金通: 走好乡村振兴路,日子越过越红火

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苗歌“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唱的正是过去十八洞村的贫困状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给大山深处的千年贫困苗寨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十八洞村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山乡巨变。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奖牌,那一刻我永远难忘。

10年来,我们的产业越来越强了,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0万元。10年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跃升到2022年的23505元,家家户户住进了好房子、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放心电,看病、养老、上学等都有了很好的保障。10年来,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了,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年来,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在加快自身发展同时,积极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涵养文明新风等,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共同致富。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党委第一书记 孔高敏: 深化“千万工程” 共建“梅”好生活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东部,是典型的沙地平原村庄。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到访梅林村,考察新农村和当时的村企爱迪尔集团,受梅林发展的启发,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由此源起。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梅林村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果,先后10次登上央视新闻,成为“追随总书记的脚步”杭州市干部教学基地以及省级村社干部基层实践点。

20年来,梅林村始终以“千万工程”作为工作的总指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人民群众心中的“诗和远方”。2022年,梅林村集体经济收入72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2元,与2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298%和518.8%,强村和富民“双促进”。

我们坚持“村景融合”,打造特色村居,完善基础配套,建设低碳乡村,以全域整治促成美丽乡村。我们坚持“智治融合”,发展数字农业,升级数字服务,推进数字治理,以技术应用建设数字乡村。我们坚持“强村富民”,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第三方参与管理运维模式和农民增收致富模式创新,推进共富乡村。

东风浩荡催征帆,永立潮头竞风流。梅林村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感恩奋进、实干争先,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带领村民群众共同建设“梅”好生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 宁   整理编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 张传红:

和美乡村要以农民为中心

和美乡村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和美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从实现温饱、小康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美乡村与以往的美丽乡村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和”,它表现为家庭和睦的亲情之美、邻里和谐的互助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和美乡村建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需要建立政府引导的实验示范机制。具体来说,第一、建立以“以工代赈”为主导的项目建设参与机制,保障农民最大程度参与项目设计建设过程,保证项目发展可持续性。第二、成立村集体合作社,组建乡村经营团队,实现村民自主经营。第三、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投资部分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这笔收益可用来投资和发展乡村社会福利事业,村民投资部分所获得收益的90%归村民,剩下的10%归合作社,做到产业、村集体和村民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阿根廷著名记者、作家,《当代》杂志主编 伍志伟:

阿根廷需要向中国学习减贫经验

作为一名作家、记者和华裔,我致力于让阿根廷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和阿根廷相距甚远,在自然资源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现在,阿根廷和中国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作为一个自由国家、一个主权国家,它都坚守着社会正义。对我们来说,一个自由的国家意味着社会公平,而公平分配财富才能可以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困。因此,我可以告诉一些在阿根廷呼吁公平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中国在减贫方面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此外,一个国家要做好减贫工作,就需要一个领导力量和一个领导政党,一个知晓贫困状况的政府,由他们来设计方法、机制、政策和计划,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让减贫落到实处。在中国,这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在阿根廷及其他国家,应该要有一个能够动员所有社会力量的政府来领导减贫工作。我还想要告诉阿根廷人,减贫的基础是经济。我们要做的是让人们相信贫穷不是自然的,也要让人们相信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和方式脱贫,他们不需要依靠资助来生活。随着年轻一代的努力,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到这些。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周祖辉:

菖蒲塘村的乡村振兴路子

10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发展水果产业、乡村旅游为重点,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子。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392元,村集体经济达209万元。

1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富”起来了。大力引进良种,发展水果苗木,引种柚子、猕猴桃等,把菖蒲塘村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水果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采摘体验游、观光休闲游和研学游,每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上亿元。

10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美”起来了。大力实施路畅工程、净水工程、“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城市自来水管网接入,打造了一批最美庭院、最美农家,村庄风貌焕然一新。

10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新”起来了。建成了乡村振兴展览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成立志愿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协会等,形成管理民主、民风淳朴、团结友爱和邻里相助的文明风尚。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彭育晚:

和美乡村建设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和美乡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最终是为了群众,只有群众参与,和美乡村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油溪桥村经历了发展规划与发展责任明确的1.0版,积分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挂钩的2.0版,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产权和分配权三权明细到户的3.0版,即将进入农户股权交易市场化数字化的4.0版。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油溪桥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数字化积分制管理为抓手,把股权、产权、分配权以积分量化的形式融入和美乡村的利益分配之中,真正做到了建设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

对于和美乡村建设而言,油溪桥村做到了建设因地制宜,规划美。油溪桥村的和美乡村规划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之美、人与村庄的共建之美、人与产业的共享之美、人与乡风的共荣之美、人与发展的共富之美。

建设坚持依靠群众,组织美。成立“村委+公司+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组织,全方位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保障和服务。

坚持建设为了群众,分配美。油溪桥村运用数字化积分制管理,将和美乡村建设纳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权、产权、分配权之中,实现三权明细到农户,真正做到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

京东集团副总裁 冯全普:

市场赋能,打造品牌实现规模化

2020年,京东提出了乡村振兴“奔富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带动农村超过一万亿元产值。今年6月份,我们突破了1万亿,这是京东引以为傲的,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贡献。

现在,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农业、农村企业实现商家上行发展。政府称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京东称之为新兴实体经济,就是商流+物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即“五流合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维度上,不仅做特产馆,帮助销售,更多是助力没有电商化思维的企业,进行电商化转型。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距离就是品牌。从京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五化理论”,即产业产品化,产品商品化,商品标准化,标准品牌化,打造品牌,并帮助品牌通过京东实现规模化。

品质生产、品质销售和品质消费等“三品”是构成品牌的基础。只有实现上游品质生产和中游品质销售,才能实现在座各位和各位的家人在京东平台上的品质消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秘书长 李玉恒:

建设数字乡村,盘活乡村资源

在我看来,发展是目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过程、一个路径、一个手段。如何将两者进行很好的衔接,首先看一看当下乡村的发展态势或者前沿发展态势是什么,再看科技赋能作为一种手段、路径和抓手,应该怎样支撑乡村发展。

现在,乡村地区对城市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本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出现了资源的空间匹配不均衡。同时,知识经济的出现,重塑了乡村发展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现代化的通讯技术有支付技术、物流技术,这些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重塑乡村发展的形态。

面对机遇和挑战,就需要科技力量的介入。科技赋能,提供现代化育种技术、栽培技术、后期的监测技术、后期的加工仓储物流技术。

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电商村、淘宝村、直播带货等,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建设数字乡村,盘活乡村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

科技赋能更重要的是,将前沿科技与老百姓最真实的需求进行有效衔接,介入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乡村的方方面面。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研究院院长 吕大鹏:

塑造品牌,拓宽市场

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个地方都在打造乡村旅游。下一步,农村发展该怎么继续前进,是不是所有地方只能靠旅游来进一步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值得高兴的是,我国很多先进的科技成果都在农业领域率先使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认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要抓住重点、解决痛点、突破难点。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重点在于把科技和农业进行深度的结合,避免“两张皮”。现在,物联网、大数据和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里,成果显著。

乡村振兴的第一个痛点在供给侧改革,现在农业产量确实上去了,但对农业、农产品、农副产品又有更高的需求,希望农业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第二个痛点在于要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要解决环境友好的问题。

最后要突破品牌塑造的难点。农村有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品牌,价格卖不上去。对于农产品不仅要做品牌,还要让品牌走向全国。

湖南湘之西文化传媒董事长 杨胜:

发展电商,打破地理壁垒

电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工具,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地理壁垒,为湘西的农产品和特色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电商发展在湘西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首先,电商平台的建设和普及为湘西的农民和农产品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

其次,电商扶贫成效显著。电商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通过线上销售农产品,为贫困户提供了增收的机会。同时,电商平台也提供了就业机会。

此外,电商还推动了湘西州特色产业的发展。电商平台为湘西的特色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为了进一步推动湘西州电商发展,促使电商赋能乡村振兴卓有成效,我建议加强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覆盖;进一步发挥电商协会等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加强对电商平台上产品质量和信誉的监管,提高电商产品品质,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和建立规范统一的产品标准;充分运用电商协会等资源来加强与其他地区和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湘西特色产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 华   整理编辑)

作者:团结报综合编辑:孙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