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吴刚观潮 | 兰州浅游三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吴  刚

1

兰州一直是我心目中想去看看的城市,因为《读者文摘》(后来更名为《读者》)。现在很少看期刊杂志了,也不知道这本刊物还在不在,却不妨碍我对兰州的好奇——你一个西北城市,为何会那么“文青”?

恰好今年的中国报业发展大会在甘肃武威举办,我们决定顺路到兰州转转,从旅游的角度,与湘西相互印证。

时间很短,肯定不够深入,但也是有所收获,浅得“三感”,且供分享。

2

第一感关于兰州的河。

兰州是跨黄河的省会城市。兰州段黄河属于上游,尚未大规模进入黄河流域,所以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个是落差大,水很急,孤陋寡闻如我,从未在城市中看到过如此湍急的河流;另一个是每年的冬季,河水是清的——对,黄河不黄。

因为到的时候是秋天,我们没有看到清水黄河,却震撼地看到了急水黄河。那真是波涛凶猛啊——就像大水涨平乾州古城三门开广场时的万溶江,而且是放大版的,威势十分逼人。

然而河边码头上,却又可以租快艇游黄河。师傅们估计是激流里玩大的,船开得很猛,只觉得船就像在一团团翻滚的黄涛上“打水漂”,人就坐在“水漂”上,离水入水之间,超重失重交替,刺激得不行。

快艇的生意很好。其实码头上也有慢悠悠的皮筏、游艇等项目,但没有人玩。看来,旅游还是“体验为王”,能让人尖叫的产品,才是叫座的旅游产品。

好在,我们湘西有那么多悬崖绝壁、深涧幽洞,玩刺激,我们不应该也很在行吗?

3

第二感关于兰州的桥。

我们要说的桥,名为“中山桥”,或者“黄河铁桥”,就跨在湍急的河面之上,连接桥北的白塔山与桥南的兰州主城区。

铁桥建成于1909年8月19日,通车已逾百年。铁桥由美国和德国工程师设计,建桥材料全部由国外运来,包括每一枚小小的螺钉。建桥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有波折,有阻挠,有转机。建成后,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成为兰州乃至整条黄河上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现在铁桥已经禁止车辆通行,成为一座步行桥。桥身上的钢铁构件上刷了油漆,桥面干净整洁如新,不少人在桥上散步,或者偎在桥栏边看黄河。大桥南岸,有一条与河道平行的老街,河与街之间,长着很多极富历史感的高大柳树,让城市平添不少文艺范。

如此著名的大桥,当然是兰州市“必须打卡”的主要旅游景点。我们看到,铁桥一带游人很多,但主要游客多半是讲本地话的兰州人,以及偶尔来的那么一两个老年团,肉眼可见的年轻人没几个。

年轻人少,景区的二销业态就少。桥两头也有小广场,貌似也有茶饮餐车夜市等,也许我们到来的时间点不对,总之没有看到很繁荣的场景,反而意外地感受到整个环境散发出淡淡的文静气息。这气息我喜欢,但是做旅游的肯定不喜欢,因为游客的购买力和消费冲动,永远是旅游业者追逐的终极目标。

我们在兰州黄河铁桥一带看到的这种情况,跟吉首乾州古城差不多,都是闲逛的多买东西的少;如果和长沙那种走到哪里都是年轻人的场面相比,节奏感、时尚感、繁荣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状态,完全不同——2022年,长沙市在校大学生总数为56万多人,几乎是吉首常住人口的两倍,也许,“年轻”才是长沙的最大竞争力。

4

第三感关于兰州的面。

天底下吃面食的地方多了去了,然而唯有兰州人,把他们的拉面整成了“天下第一面”,整成了唯一在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可找到的餐饮品牌,实在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敬仰之情,犹如面前的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兰州市内我走过的街道上,面馆的密集程度很符合我的想象——凡十数米,必有一家。这种情形与我曾经在常德街巷里看到的有一拼,凡三五步,必有一桌——跑胡子。

我等饮食男女的需求,才是最大的市场;吃,才是凡俗人生的第一要务。听说外地人来兰州,第一餐绝对是吃面——先把最有名的试了再说。当然,在兰州本埠,面馆还佐以更加丰富的各色绝活,从街边的招牌和广告看,有的是汤,有的是饼,有的是手抓羊肉,有的是外行人根本看不懂门道的当地奇怪小吃。当然了,大家都是正宗的“天下第一面”,竞争不能动根本,于是只好让“伴郎”打架,无伤大雅地“卷”出个输赢来。

做生意,总得抢客,不是吗?

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湘西的某种美食,能成为外地游客“先行先试”的首选,然后他们带着对“吃在湘西”的美好印象,回到各自的圈子里吹牛,那该有多好啊。

毕竟,湘西有太多题材和食材,可以大做文章。

作者:吴 刚编辑:孙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