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市
寻“绿”沱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见习记者 龙霞 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吴东林 通讯员 杨凌宇

“铃铃铃……”清晨,阳光从凤凰古城一角探出。熟悉的垃圾车哨声响起,65岁的凤凰县沱江镇古城社区居民王志宣拎起打包好的生活垃圾,径直向外走去。

将垃圾扔进垃圾车后,他走向沱江边,准备开启一天的健身运动。

“现在古城里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是统一收集处理了,绝不会倒在河面、河岸。我从家里走到江边只要5分钟,每天都在河边走一走,欣赏风景、健健身,这条河有多少变化我都看在眼里。”王志宣说,沱江河的美丽蝶变,他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沱江,全国最美家乡河,发源于凤凰县境内南山峡谷之中,全长131公里,在县境长96.9公里,流经县城沱江镇等乡镇。沅水楚巫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并积淀了独特、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从沱江走出。

春日,在南华山上凭栏远望,凤凰古城飞檐翘角,芳华无两。挽着薄云的青山,夹住一条豆绿色的沱江,河流清波荡漾,一路蜿蜒,悠悠生出万家灯火和璀璨风情。朵朵乍破桃花下,乌篷船载着浪漫春色,与山水构成一幅恬静悠然的生态画卷。

而早些年,沱江河也曾风采黯然,水源失色。

21世纪初叶,凤凰县开始发展旅游,美丽山水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但钱包鼓了,生态账却越欠越多:越来越多的游人、愈发拥挤的河道、逐渐变脏的河流,沱江河变得苍老而布满皱纹。

“沱江穿古城而过,前些年两岸的生产生活污水有的偷偷直排入河,有的则洒在岸边,水里杂草、淤泥、乱石、垃圾不少,走近还有点味道,吊脚楼下也是东西乱叠乱放,附近的居民都不爱在河边散步了。”今年51岁的古城社区居民戴莉萍感慨,母亲河“容貌”破损,曾是她抹不去的记忆,挥不去的“伤疤”。

环境就是金梧桐,生态就是生产力。启动沱江河生态修复工程,涵养生态财富,永葆家乡水晏河清,迫在眉睫!

建设污水管网,是关键且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凤凰县完成沱江污水管网收集20余公里,实现城市生活污水进管网,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有效解决城区污水排放难题。

呵护沱江生态,“河长治”离不开“河长制”。

凤凰县深入推进河长制,狠抓沱江河流域保护和治理,努力打造“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河道治理新常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流水质优良,连续3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

“凤凰是四级河长制,我是乡镇一级的河长,我们要定期巡河、清河、护河、宣传。”古城社区党委书记张皎云说,目前,各级河长和“河小青”志愿者共同守护一江碧水。

下午时分,在长潭岗乘船,沿着沱江逆流而上约10公里,行至云低水阔处,“明星村”麻冲乡竹山村到了。

“如果把沱江比喻为一条珍珠项链,那竹山村就是其中的一粒明珠。”凤凰县旅投集团副总经理吴金梅说,依托得天独厚的沱江上游风光、民风民俗,竹山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游,书写了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竹山模式”。

不仅强沱江“筋骨”,更要披河岸“绿装”。做好“水”文章,打造沿线秀美水岸风光,利用文旅实现山水增值,凤凰在行动。

凤凰县坚持治理与景观并重的整河治理思路,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水系整治、“水美湘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沱江河长潭岗段、无愁河沿江水利风景区,打造竹山乡居、老家寨等一批名扬国内外的“水美湘村”品牌,以点带面建设全流域幸福河湖样板。

夜幕降临,沱江为台,古城为幕,几束白色射灯亮起,中国首个水上沉浸艺术游船项目“湘见·沱江”节目在沱江上拉开帷幕。

唯美的翠翠竹排表演、壮阔的黄永玉百米画卷、浪漫的沈从文情诗水幕交相辉映,讲述着新旧时光交融碰撞的动人故事,人水和谐的千年梦想,正在当下照进现实。

作者:吴宜芝 龙霞 吴东林 杨凌宇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