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武陵新语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狠抓三个着力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贵仲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不能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就不能没有强大生产力的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由“量”向“质”的转变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应时代之需,发展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狠抓党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个着力点。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力,党的坚强领导,就是我们应对发展道路上一切困难的最大底气,这同样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各类新技术不断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就要求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必须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环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唯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思想建设上,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创新;在党的组织建设上,通过优化党的组织结构,提高党的组织效能,确保党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能够迅速、准确地落到实处;在党的作风建设上,要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性和执行力,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创新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善于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要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防止和纠正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24年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占领价值链中高端的必要条件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因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四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科技战略咨询水平,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增加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为全面创新提供制度支撑;五是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六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等手段,以实现生产力的质的提升,这个过程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作用。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以及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要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激励机制和科研环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土壤和养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水平,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荣誉,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派遣优秀学生和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提高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李贵仲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