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炸街的英歌舞能否炸出更多非遗传承的火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施雨润苗

炸街的“中华战舞”英歌舞来湘西啦!

今年4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向全球推介河南卫视《2024清明奇妙游》的《中华战舞》节目,一时间“中华战舞”成了广东英歌舞的代名词,掀起了一股文化自信的大风。

今天,你拿起手机,就算不刻意去搜索,都会被大数据强行来一波“英歌舞”视频推送。

英歌舞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汕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9月5日,凤凰县南华山景区请来了广东的凤岗英歌队,在凤凰也同样来了一次炸街的表演,游客、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沿街追随呐喊。不少游客都说:“没想到在凤凰看到了英歌舞,太值了!”

中国大地上那么多非遗歌舞戏剧,英歌舞为什么能炸街成功?

这里突然想到前些年被歌手谭维维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带火的陕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观众可能不记得歌词也不会唱,但确实被那种来自血脉的呐喊,那种普通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敬畏触发了内心的“文化信仰”开关,让你不由得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抬起眉毛耸起肩膀然后长长地叹一句——哇!

以一个单纯看热闹的观众角度来说,很多人也许并不会在听华阴老腔时去研究到底唱的什么内容,同样,观众在看英歌舞表演时也不一定会去研究哪位演员是《水浒传》中的哪位英雄,他们只会不自觉地被舞蹈激起“家国情怀”,只会忍不住拍视频然后在发朋友圈时加上一句“华流才是顶流”的文案。

由此可见,那些能“炸街”的非遗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能“触达血脉”。简单地说,就是这种艺术形式能为你心中潜藏的“家国情怀”“故乡情结”甚至“人生情绪”找到一个具象化的出口,让你内心感到舒服和痛快。而不管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作为生命个体的每一个人这一生中所产生的所有情绪最后不都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痛快吗?要么能痛快哭,要么能痛快笑,要么能痛快闹,不是吗?

那么,如何让人“痛快”或许能成为让如今很多非遗项目走出“孤芳自赏”境地的一个出口。譬如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毛古斯”,如何让它成为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能轻松驾驭的大众“广场舞”,让大家跳个痛快。譬如被称为苗族百科全书的口头文学“苗族古歌”,如何让它成为不分民族人人都能哼唱的“民歌小调”,让大家唱个痛快。譬如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装”,如何让它成为不分民族人人都喜爱的“日常装扮”,让大家看个痛快。

总而言之,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非遗,用何种形式表达,让何人去看,毕竟各花入各眼,只要你能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花,只要你能让人感觉到痛快,那就绝对可以大大方方去“炸街”了。

作者:施雨润苗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